在我的文章中,曾多次提到“老家台沟”这个地方。在我县及辽东许多的地方,都可以见到许多叫“台沟”的地方,这些地名可以说大部分是与“烽火台”的“台”有关的。当然我的老家台沟就确确实实是因为有一座明代的烽火台而得名的。
老家位于辽宁本溪的东部,明长城的辽东段有100里经过我县,台沟位于明时的碱厂堡与孤山堡之间,中间有数个烽火台,原属于兰河峪乡的台沟(现在划归碱厂镇),是因为当年有烽火台建在这里因而得名。
笔者早时曾写过《从家乡说起 聊聊辽东的烽火台》的头条文章,但只是从老家台沟说起,没有过多的介绍台沟烽火台,这次又重新提了起来。
台沟是一条东西向约四公里的大沟,河水汇入南太子河,烽火台位于村南侧的台地上。
视频加载中...
视频;《台沟烽火台》
这是一座正方梯形的土台子,底座四周砌有石头,上砌有青砖,因年代久远,青砖早已散失,现在只剩土台子了,我们本地人称它为“老墩台。”
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离开老家进城的,那时候的“老墩台”没有这么高,平平的,溜光的,不过二尺高,一迈脚就能上去。现在这里肯定是又有人重新填土修整了,可能是上边花钱了。
从北岭烽火台看台沟烽火台
从台沟烽火台看碱厂方向,可见北岭烽火台,和谢家崴子烽火台。
台沟烽火台是在册的
台沟附近地形图
台沟前后的烽火台
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烽台、烟墩或墩台,烽火台的形制是圆者为墩,方者为台,就是为什么有的称墩有的称台。不同地区和不同地形、地势的烽火台形状各异,有圆形、方形、梯形、圆锥形等,但多为方、圆两种形体。各地烽火台的建筑材料和工艺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中空的,有的是实体的。修建烽火台一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西北,烽火台多为夯土打筑,也有用土坯垒筑。在山区,多为石块垒砌。在中东部,自明代开始,有用砖石垒砌或全砖包砌的烽火台。
烽火台分为举火台和接火台两种。举火台发出烟火声响信号,多位于边境地区,接火台逐台传递,最终到达地区首府或者京师和朝廷。
腹里接火台;是诸多烽火台其中的一种。但也是一种特殊的也具特殊功能的一种烽火台。这种烽火台,故名思义是空腹空心的,就像一个大烟囱,不同于其他烽火台,一般普通烽火台点燃烽燧传递军事信息,从视觉上只能传看3—5公里的距离,而腹里接火台平时积满干柴或易燃的粪草,一旦点燃,火光烟气冲天而起,笼罩半空,视觉距离可达30—40公里,一般来讲,是不轻易点燃的,只有遇到紧急军情,方可点燃。这样,方圆半径20公里内的农牧百姓均可得知紧急军事,于是城里和农牧百姓均可做好防御、躲藏或应对战斗的准备。腹里也可以解释为腹地,接火可以看做接力传火。
在明代边防体系中,烽火台的建筑形式根据功能和规模可分为墩、台、空三种类型,其具体特征如下:常说的墩台是有区别的,一般简单的区分就是依外形来划分,圆形的为墩,方形的为台,这是大致来说的,细分的还有许多。我们会看到某某墩或台,就知道是什么形状的了。
我们在各地边堡所辖的烽火台中,经常可以看到有某;“空”,“空墩”的记载,有些人就将它解释为是“空心墩”,内心是中空的,这是不对的。
“空”的解释为;有通道的墩台,也就是说有道路经过的地方,上图写到“静宁小空静宁墩通贼道路”的字样,就说明了两个墩之间有“通賊道路”。
清河城堡所辖七堡中,有许多这样的“空墩”,说明了此堡是经常与后金方面有来往的。
烽火台一般距离三五里,视线良好可十里八里,在转弯处或者地形复杂处可以缩短距离,一般的设计要求是,要能看到隔一个前面的烽火台,就是说相邻的的烽火台如果出现意外,没有发出警报,那么能看到更前面的烽火台,照样能传递信息,这样可以理解为;站在自己的烽火台至少可以看到前后共五个烽火台。
辽东镇烽火台主要有三种分类;边台;沿边境线的烽火台,禀报边境军情,海架台;沿海岸线警戒的烽火台,主要防止倭寇来进犯,路台;于内地驿路交通线上的军情传递。据《全辽志•边防》记载,辽东镇驿路两侧共有一百七十三座路台,《全辽备考》记载有二百七十八座。实地考察,比上述数字都多。
谢谢朋友们的关注!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