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平也没想到,曾获五连冠的女排队长杨锡兰,如今竟在瑞士当保安

同样都是曾经的女排队长,为啥俩人的差距咋这么大?

郎平在美国养老,偶尔回国参加活动,而曾经的五连冠队长杨锡兰,却只能在瑞士当保安,换谁谁心里都得产生巨大的落差吧!


时代脉搏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女排承载了整个民族的集体荣誉与希望,她们是国人心中的精神图腾,就是在那样一个振奋人心的年代,杨锡兰,这位来自天津、身高一米八一的高个姑娘,走进了国家队。

她不是一开始就站在C位的,彼时的队伍里,有孙晋芳那样稳如磐石的“定海神针”,更有郎平那样摧城拔寨的“铁榔头”。杨锡兰的位置是二传,她的任务是洞悉全场变化,用最精准的传球,将每一个“炮弹”稳稳送达攻手手中,这需要超越年龄的沉稳与近乎冰冷的理智。



从1982年世锦赛初露锋芒,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杨锡兰迅速成长为核心主力,那届奥运会,小组赛意外输给美国队,全队上下压力巨大。

作为场上核心的她,内心的煎熬可想而知,但她硬生生挺住了,最终在决赛中,与队友们一起在对手主场,以一个酣畅淋漓的3:0,霸气夺回金牌。她自己也荣获“最佳二传手”称号。



临危受命

如果说,之前的杨锡兰是在郎平、孙晋芳等老将的羽翼下成长,那么1985年郎平退役后,她做出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重大抉择:接过队长袖标,将整个队伍的荣光与重压,一并扛在自己肩上。

那是什么样的重压?是延续“五连冠”伟业的使命,是全国人民只许胜不许败的沉重期待。杨锡兰扛住了,1985年世界杯,她率队夺冠。1986年世锦赛,她更是带领队伍再次站上世界之巅,自己则包揽了最佳运动员和最佳二传两项大奖。

那时的杨锡兰,和郎平一样,是家喻户晓的英雄,她的传球,被誉为“会说话的传球”,灵动而致命。她也成为了世界排坛历史上,罕见地集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三大赛“最佳二传”于一身的“大满贯”得主。

她选择扛起这座沉甸甸的山,并稳稳地托举了数年,这是她作为一名运动员,对国家、对团队掷地有声的承诺与担当。


舆论将她吞噬

然而,竞技体育有其不可抗拒的规律,一支队伍有巅峰,就必然会迎来新老交替的阵痛。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成了杨锡兰人生轨迹的转折点。

彼时的中国女排,队伍内部已显疲态,战术也被对手研究透彻,最终,她们只获得了一枚铜牌。对于习惯了胜利的国人来说,这个结果难以接受,铺天盖地的指责和质疑,瞬间淹没了这位昔日的功勋队长。

赛后采访中,身心俱疲的杨锡兰面对镜头,平静地说了两句话:“这就是我们队的实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两句平实得像农家谚语的话语,在当时却掀起了轩然大波。

很多人将其解读为推卸责任,认为她作为队长,缺乏斗志和担当。人们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忘了是谁在郎平退役后,独自扛着队伍艰难前行,也忘了她身上那些数不清的荣誉和伤病。舆论的刀子,往往比球场上的失利更扎心。



那一刻,杨锡兰或许才真正看清,压在自己身上的,不只是一座山般的荣耀,更是一座山般的枷锁。公众的爱,往往附带着条件:那就是永无止境的胜利。当胜利不再,曾经的爱意也会迅速变成苛责与重压。

重拾人生

于是,在年仅28岁的黄金年龄,杨锡兰做出了人生的第二个重大抉择:退役,并且远走他乡。这个决定在当时很多人看来,近乎是一种“逃避”。但如今再回望,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通透与决绝?



她选择放下的,并非排球本身,而是那个被外界符号化、被舆论裹挟的“女排队长杨锡兰”,她要做的,是去寻回那个只属于她自己,本真自由的杨锡兰。

她去了瑞士,一个在排球世界里并不出名的国度。意大利俱乐部曾开出天价合同请她执教,她拒绝了,她选择在一个小小日内瓦俱乐部当教练,队员都是业余的,水平参差不齐,她像个普通体育老师一样,手把手地教,甚至亲自上场陪练。



就是这样一支“散兵游勇”,竟被她带成了瑞士联赛的亚军,甚至还打进了欧洲杯。在这份工作中,没有了国家的重托,没有了媒体的长枪短炮,或许她才重新找回了排球最纯粹的快乐。

后来,为了家庭和孩子,她又换了一份工作,这份工作,正是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保安”。然而,此“保安”非彼保安,她任职于日内瓦的联合国相关机构,负责安保监控系统,这份工作需要极高的责任心和专业素养,甚至因为要接听和处理来自世界各地的通讯,她还为此掌握了多国语言。



这并非一种“沦落”,而是在一个全新的领域,凭借自己的能力赢得的一份体面与安稳,她的丈夫张建国,也曾是国内篮坛的一名优秀后卫,两人因体育结缘,在异国他乡相互扶持,养育了一双儿女。

他们在瑞士拥有着一座带花园的别墅,生活平静而富足,从扛起山一样的荣誉,到如今在自家的花园里种花除草,杨锡兰用她的后半生,诠释了那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另一层深意: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果实。



人生剧本

郎平与杨锡兰,她们就像是同一棵大树上,朝着不同方向生长的枝干。郎平选择了向上生长,继续接受阳光雨露的洗礼,也承受风霜雷电的击打,她活成了一种公众期待的传奇,永远与排球荣耀相伴。

而杨锡兰,则选择了横向伸展,她用枝叶庇护起自己的家庭,扎根在一方宁静的土壤里,她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


这两种选择,没有高下之分,只有不同的人生路径,我们敬佩郎平的坚守与奉献,也同样应该尊重杨锡兰的放下与洒脱。她用前半生的汗水,为国家赢得了无上荣光,也用后半生的平静,为自己赢得了内心的自由。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圆满。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3

标签:体育   瑞士   女排   队长   保安   杨锡兰   队伍   排球   日内瓦   人生   奥运会   荣耀   世锦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