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医看来,脾胃病的核心多是“脾虚”,初期可能只是食欲差、腹胀腹泻,调理起来并不复杂。但脏腑相依相生,一个脏腑虚损日久,必然牵动其他脏腑,其中与脾联系最紧密的就是肾,这也印证了中医“初病在脾,病久及肾”的老话。
为何脾虚久了会累及肾?

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负责运化营养、生成气血;肾是“生命之根”,主藏精气、温煦全身。二者相辅相成:脾运化的气血能滋养肾精,肾的阳气能温煦脾阳、助力消化。
一旦脾气虚弱,气血生成不足,肾脏就会因缺乏滋养而精气亏虚;而肾气不足后,又无法温养脾阳,导致脾胃运化更弱,形成“虚则更虚”的恶性循环。所以很多人起初只是脾虚乏力、便溏,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腰膝酸软、畏寒怕冷、夜尿频多等肾虚表现,最终发展为脾肾两虚。
调理误区
单一补脾或补肾都不对

门诊中发现,80%的患者都会陷入“要么只补脾,要么只补肾”的误区。单纯补脾,肾阳不足无法温煦脾阳,腹胀、畏寒等症状难以根除;单纯补肾,脾胃运化无力,补药不仅难以吸收,还可能因积滞引发“上火”,反而加重身体负担。
其实脾肾两虚的核心是“能量系统失衡”,正确调理需“脾肾同调”——既要健脾益气、助运化生气血,又要温肾填精、补阴阳固根本,才能打破恶性循环。
脾肾同调的经典思路

麒麟丸是脾肾双补的代表方剂,配伍精妙:用淫羊藿、锁阳等温补肾阳、填精益血;以党参、黄芪、山药健脾益气,保障气血生化;搭配丹参、白芍养血活血,桑葚、墨旱莲滋养阴分;再用郁金、青皮疏肝理气,避免补而不化。全方兼顾脾、肾、气、血、阴、阳,实现“从脾助肾、从肾养脾”的系统修复。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脾肾两虚?
看舌苔+观症状即可初步判断:

舌苔:舌体胖大、边有齿痕多为脾肾阳虚;舌苔少、舌质红多为脾肾阴虚;舌苔黄腻、舌边有齿痕则是脾肾两虚兼湿热。

症状:
若有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小便不利等表现,且占3种以上,大概率是脾肾两虚。
脾肾两虚若拖延日久,会累及更多脏腑,加重身体损耗。调理需抓准“同调”核心,对症施策,才能重建身体平衡,避免虚损进一步发展。
如果你有什么与疾病防治或中医学习相关的问题想要了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私信。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