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那一声枪响后,他的四个孩子散在两岸三地,各过各的苦日子,尤其是二女儿吴学成,那份委屈和无奈,搁谁身上都得琢磨半天。
1950年6月吴石在台湾地区马场町刑场走的那一刻,家里一下子就散了架。他留下的四个孩子,长子吴韶成、大女儿吴兰成、二女儿吴学成和小儿子吴健成,本来就是个普通的军人家眷,可一夜之间,全都得自己面对现实。
先说留在大陆的两个大孩子吧。吴韶成那时候在南京大学经济系念书,1949年吴石全家去台湾地区前,还特意去学校看过他,塞了点钱让他安心读书。
吴石一走,解放军进城,吴韶成也没辍学,继续埋头学业。毕业后,他分配到河南工作,从基层干起,一步步升到河南省冶金厅总经济师,还当过人大代表。这条路走得稳当,靠的就是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大女儿吴兰成也差不多,那年她在医学院念书,同样留在大陆。吴石走前也叮嘱过她,好好学医,将来救人。她没辜负,毕业后专攻中医,进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当研究员,还拿了国务院特殊津贴,当过政协委员。
她的贡献实打实,对中医研究有不少建树,晚年走访基层诊所,给老百姓把脉开方子。吴兰成这辈子,专业上站得稳,政治上也没出岔子。
再说台湾地区的两个小的,情况就复杂多了。王碧奎被抓进去后,吴学成才16岁,吴健成才7岁,俩孩子一下子成了没人管的孤儿。王碧奎后来靠朋友营救出来了,可家里啥都没了,她得拉扯着两个小的过日子。
那时候台湾地区经济乱,物价飞涨,王碧奎找零工缝麻袋、洗衣服,勉强糊口。吴学成上初中,本该好好念书,可为了养家,她直接辍学了,在台北街头摆摊给人缝补鞋子、补衣服,赚点小钱换稀粥,19岁就嫁人了。
不是因为爱情啥的,就是为了减轻家里负担,让弟弟能继续上学。这事儿搁谁听都觉得扎心,二女儿最可怜,就在这儿了。她后来守着小家庭,丈夫帮着打理点小生意,日子勉强过得去,可她心里对父亲的埋怨,一直没消。
吴健成小时候啥都不懂,长大后考上台湾大学,又去美国留学,回国从商,事业做得不错。可他也说过,小时候流浪街头的日子,忘不了。
当年吴石本想一个人冒险,可蒋介石非要全家同行,这下全搭进去了。孩子们各有各的苦,王碧奎一个人扛着,熬到80多岁,才和孩子们团聚。
孩子们长大了,各自的路越走越宽,可吴石的影子,一直在身后。时代变了,可骨子里的东西,没变。吴韶成退休后,儿孙绕膝,他偶尔讲讲父亲的故事,不带情绪,就事论事。2015年走前,他叮嘱子女,低调做人,多干实事。这话听着老派,可搁现在职场,准没错。
吴兰成晚年更活跃,政协委员身份,让她声音大了点,她提的建议,总绕着民生转。中医研究上,她没停笔,帮着培养后辈。她的津贴,不是白拿的,实打实的贡献。她从医学院小姑娘,到科学院研究员,这跨度大吧?父亲的牺牲,像一剂苦药,让她更清醒。
吴学成留在台湾地区,守着小日子。生意小本,丈夫帮衬,她操持家务,偶尔翻旧信件。埋怨归埋怨,她没走极端,教育子女时,总说要自立。这份韧性,从哪儿来?小时候街头摆摊的日子,练出来的吧。
吴健成在美国从商,公司越做越大,家庭和睦。他回国探亲时,总带礼物给兄姐,聚会聊家常。留学那会儿,他选专业时,挑了实用的,没沾光。可后来,事业稳了,他也捐了不少款,支持教育。这兄弟俩,在台湾地区长大,没怨社会,反而往前冲。
一家子团聚后,变化大。1980年王碧奎去美国,四孩子齐聚洛杉矶,抱头痛哭。吴韶成和吴兰成从大陆特批赴美,吴学成从台湾地区飞来。饭桌上,筷子碰碗,话题绕不开父亲。1991年,吴学成夫妇把吴石骨灰从台湾地区带回大陆,葬福州陵园。
1993年王碧奎走,骨灰也带回,和丈夫合葬。孩子们站墓前,风吹松柏,他们没多话,就那么站着。这事儿,搁谁都感慨。吴石夫妇分开43年,才地下团圆。孩子们呢?2015年吴韶成走,88岁;吴兰成活得长,贡献多;吴学成和吴健成,还在各自地方,过着普通日子。
这四个孩子,没一个掉队。长子正厅级待遇,长女专家津贴,二女儿小生意,小儿子从商有成。吴石的选择,代价大,可火种传下来了。吴学成最可怜,可她也最韧。二女儿的针线,没白缝。
每年清明,吴石与王碧奎合葬的福州陵园里,总会有子女及后代前来祭扫。吴韶成退休后始终践行 “低调做人、多干实事” 的叮嘱,后代也多在基层岗位踏实工作;吴兰成直至晚年仍参与中医研究与人才培养,其学术成果被纳入行业教材;
吴学成的子女长大后各自经营小生意,延续着 “自立” 的家风;吴健成的企业仍保持着公益投入,常资助两岸教育交流项目。吴石当年牵挂的 “家”,最终以最朴素的方式延续,把这份跨越两岸的牵挂,活成了寻常日子里的安稳。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