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预制菜的话题又被推上风口,前有罗永浩跟西贝掰头,后有网友吐槽“西蓝花冻得比孩子年纪大”。
打开手机全是骂声,好像吃预制菜就是交智商税,花现炒的钱买冻货亏到姥姥家。
但真蹲下来算笔账就会发现,好多人吵了半天,连预制菜的成本账都没算明白。
今天就扒扒这事背后的真相,为什么餐厅离不开预制菜,又为什么你嘴上嫌贵,身体却很诚实。
很多人吐槽预制菜的核心逻辑就一条,我花50块吃盘鱼香肉丝,要是预制的就亏了,现炒才值这个价,但很少有人算过,正经现炒到底要花多少钱。
就拿上海来说,找个阿姨上门做饭,3个小时做三四个人的菜,买菜、切菜、炒菜再加洗碗,服务费就得100块。
再算家里的场地成本,一套500万的房子住50年,每天摊下来300块,厨房和餐厅占三分之一,就是100块。
装修和设备更不用说,冰箱、灶台、空调这些,100万装修分20年用,每天也得150块。
光这三项加起来就350块,再加上50块食材,三个人在家吃顿现炒菜,实际成本得400块,人均130多。
这还只是家庭做饭的成本,餐厅成本比这高多了,餐厅得选好地段,租金比家用住房贵好几倍,装修隔几年就得翻新,服务员和厨师都是年轻人,工资加社保比上门阿姨高不少。
要是餐厅真按家庭现炒的标准来做,人均起步价得200块往上走。
但现在咱们出去吃饭,人均50、80就能吃到不错的菜,这背后其实是预制菜在帮你省钱。
餐厅用中央厨房做预制菜,能省人工、省租金、省损耗,这些省下来的钱都用来压低菜价了。
现在餐饮业利润本来就薄,没哪家店能靠预制菜赚超额利润,你吃到的价格,已经是预制菜普及后的实惠价了。
网上骂预制菜的人不少,个个喊着“我宁愿多花钱吃现炒”,但奇怪的是,没几家餐厅敢主打“纯现炒”,不是餐厅不想做,是做了根本没人买单。
你想啊,要是有两家餐厅摆在面前,一家说自己全是现炒,但店面小、环境一般,人均200。
另一家用预制菜,装修精致、服务到位,人均80,年轻人约会会选哪家?商务招待会选哪家?答案很明显。
大家嘴上说要现炒,真到花钱的时候,更愿意把预算花在环境、服务和菜品颜值上,没人愿意为“现炒”这两个字多掏一倍的钱。
有经验的餐饮老板都懂,“纯现炒”是个伪需求,之前也有小众餐厅试过主打现炒,结果要么涨价比肩高端餐厅,要么压缩成本导致口味下降,最后大多撑不过半年。
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就摆在这,嘴上喊得再凶,真让掏真金白银的时候,没人愿意为“现炒”买单,这就是舆论和真实市场的差距。
就像之前有人吐槽“冷冻24个月的西蓝花”,说西贝的食材冻得比孩子大。
但稍微懂点生意的人都知道,没有商家会囤24个月的货,这得占用多少资金、浪费多少仓储成本?
商家巴不得食材当天进当天用,流转越快越赚钱,而且保质期不等于实际使用时间,你家冰箱里的速冻饺子保质期12个月,难道会放满12个月再吃?这些常识,都被情绪化的吐槽盖过去了。
现在还有人呼吁,让所有预制菜都强制标注,觉得这样才能保障知情权,但真这么做了,反而会坑了消费者和整个行业。
你想啊,要是菜单上每道菜都标着“此菜含预制成分”,老百姓会怎么想?
肯定觉得“国家都让标了,这东西肯定不好”,本来愿意吃的人也不敢点了,餐厅生意会更难做,预制菜行业也会受打击。
其实市场早就给出了更合理的方案,正向标注,就像有机菜一样,只有有机菜会标“有机”,没标的就是普通菜,大家一看就懂。
要是真有餐厅主打现炒,完全可以主动标出来“本菜当日现炒”,这才是真正的差异化竞争。
但为什么没人这么做?因为老板们都清楚,标了也没人来,大家宁愿吃环境好、价格实惠的预制菜,也不愿为现炒多花钱。
强制标注反而会起到反效果,就像让普通菜都标上“使用农药化肥”一样,除了让大家不敢买,没任何好处。
说到底,预制菜的争议本质上是价格问题,大家总觉得花的钱和得到的东西不匹配。
但市场经济里,品质都是靠真金白银买出来的,不是靠骂出来的。
你想吃到又便宜又好的现炒菜,本身就是矛盾的,商家要赚钱,成本摆在那,不可能既要又要还要。
现在社交媒体上人人都能发声,情绪化的吐槽很容易被放大,但吵归吵,真到吃饭的时候,大家还是会选性价比高的。
与其纠结是不是预制菜,不如想想自己愿意为一顿饭花多少钱,想要环境好还是口味好,想明白了,也就不会跟着瞎起哄了。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