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期……
历经了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以及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两起武装冲突后,国民政府开始推动一系列的军事现代化政策,以应付来自于日本帝国的侵略与挑战。身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尤其重视空军的建设,并首度于1932年聘请了由美军退役少校约翰·裘以德所领导的一支顾问团到中国来,协助中国空军在杭州苋桥成立中央航空学校,意图引进美军的训练制度与美制飞机。然而,当时的美国政府不仅不愿意为了中国与日本撕破脸,这支顾问团的美军飞行员也拒绝执行国民政府下达的镇压“福建事变”的命令,所以他们大多数在1935年结束了与中国空军的合约以后便返回了自己的祖国,由意大利顾问团接替他们原先的位置。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
不过,寻求美军退役飞行员以个人身份到中国来担任飞行教官的企图,并没有为中国政府所完全放弃,他们开始通过遗留在中国的裘以德顾问团成员协助自己物色人选,并派遗航空学校副校长毛邦初上校在中央飞机制造厂董事长威廉-鲍莱的协助下,亲自前往美国与那些中国所急需引进的飞行人才会面,希望能够以重金将他们聘请到中国来服务。
而当“三人飞行马戏班”于1935年12月在佛罗里达州迈阿密举行的最后一次表演活动结束后,陈纳德、约翰·威廉森与小威廉·麦克唐纳三人首度与毛邦初和威廉·鲍莱会面。表演结束后,他们一行人前往威廉·鲍莱的私人游艇上讨论赴中央航空学校担任飞行教官的相关事宜,由于约翰·威廉森与小威廉·麦克唐纳两人即将从陆军航空军除役,所以他们都二话不说地接受了毛邦初的条件,但是当时陈纳德距离退役尚有一段时间,因此希望中国人再给自己一段时间考虑。
中央飞机制造厂负责人威廉·鲍菜。
而当陈纳德于1937年2月被军方高层建议退休以后,失去发展机会的他不再留恋美国陆军航空军,决定接受毛邦初的邀请前往中国进行三个月的考察工作。为了聘请陈纳德到中国来,航空委员会开了非常优渥的条件,不仅愿意支付他每个月一千美元的薪水,甚至还给与他编写空军教材以及驾驶中国空军任何一架飞机的权力。不过对于陈纳德而言,这些都不是吸引他到中国的主要原因,因为他相信唯有选择到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发展,自己所提倡的理念才有得到实践的可能性。所以当陈纳德于1937年4月30日办理好退休手续,并安顿好家人后,于5月8日搭乘“加菲尔总统”号客轮从旧金山出发,往远东方向前进。他利用“加菲尔总统”号短暂停留于日本的机会,与老友小威廉·麦克唐纳以观光客的身份四处收集重要的军事情报,然后再继续搭船前往中国,最后于5月31日抵达上海”。
1937年,从美国陆军航空军中除役的陈纳德上尉。
抵达上海以后,陈纳德在过去陆军航空军的同袍、曾参加裘以德顾问团的罗伊-郝尔布鲁克的陪同下,于1937年6月3日这天在上海的法租界与时任航空委员会秘书长的蒋介石夫人宋美龄会面了。在这次会面中,罗伊·郝尔布鲁克故意在蒋夫人面前称呼以上尉军衔退役的陈纳德为“上校”,而陈纳德也为受过美式教育的宋美龄之风采所着迷,这两位历史人物紧密的友谊,也从这一天开始结下”。随后,他立即在航空委员会主任周至柔的命令下,开始针对南昌、广州与洛阳的中国空军基地进行视察,也几乎就是在这段时间,让中日两国终于进入不宣而战局面的卢沟桥事变爆发了”。眼看战争即将爆发,陈纳德立即拍发电报给蒋介石,表示愿意留在中国与国民政府一起共患难,电报中他的理由有以下三点:
1.我从未选避战斗。
2.经过这几年来在课室中空战理论的争辩,我希望给它们一个在战斗中试验的机会。
3.我认为现在中国对日之战,是一个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所以我认为在战争的早期对日本认识越多,越能给与其更多的损害,则最终对于我自己的祖国贡献也越大。
刚抵达中国的陈纳德(左一)接受周至柔将军(左二)的欢迎,左边第三人为威廉·麦克唐纳。
蒋介石立即同意了陈纳德的请求,并命令他前往南昌接替毛邦初的任务,指挥驻防于当地的中国空军战斗机部队战斗,而他也借由这个机会近距离对意大利人所训练的中国飞行员进行观察,发现他们大多数人在技术上并不符合战斗机飞行员的标准,完全是依靠父母亲的关系而进入空军的”。蒋介石于7月23日在南京召见了陈纳德与毛邦初两人,希望能从他们口中了解到空军的实际情况,经过这次召见才知道这个军种居然只有91架飞机投入战斗,让他在对毛邦初办事能力不足气愤之余,对陈纳德也加强了肯定。
终于,蒋介石决定于8月13日调动中央军的主力部队,于上海与日军进行决战。陈纳德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就梦寐以求的表现机会也终于到来。
在美国航空史学界里面,关于陈纳德在抗战初期的表现有许多谣言存在,许多人认为陈纳德曾经指挥中国空军的部队投入战斗,甚至也有人指出他曾经驾驶宋美龄买给他的Hawk-75H战斗机投入空战,还击落了50架日本飞机,然而根据战后中国空军的作战记录,还有退役飞行员的种种回忆来看,陈纳德当时对中国空军的指挥权其实是非常有限的,至于他曾经驾驶飞机击落日本人的说法也几乎被所有有识之士视为谣言。事实上以他当时的身体状况来看,陈纳德想要完成这样高难度的任务,也确实是非常困难。根据正史方面的记载,这架Hawk-75H被改装为无武装的侦察机,在陈纳德的亲自驾驶下负责观察日本帝国海军第3舰队的动态,而不是被投入于实际的战斗中使用”。
图为蒋夫人送给陈纳德的Hawk-75座机,该机主要于抗战初期从事侦察任务。
除了在空中捕捉日本军队的动向外,陈纳德也于9月1日起奉命协助首都防空司令部副司令黄镇球─起保卫南京的安全。他在澳洲人奥斯汀·麦利的协助下,于南京-上海-杭州三角地带,利用望远镜搭配无线电通信设备还有电话,设置了中国的第一座警报网系统,目的是希望借由这样的方式协助中国空军的战斗机搜索、拦截并摧毁来袭的日军轰炸机。面由陈纳德所亲自挑选的飞行员,在首都防空战的表现上也极为优秀,一度将日军打到不得不改为夜间轰炸南京。不过即使是在黑夜,陈纳德也懂得如何运用探照灯来协助中国飞行员攻击日军轰炸机,这种强烈的灯光由下往上照去就如同太阳一般会严重影响日军飞行员的视线,刚好提供中国战斗机攻击他们的最好机会。
淞沪会战打到了1937年11月,以中国军队从上海撤退告终,而中国空军的飞行员这段时间虽然表现英勇,但不只牺牲了不少早年由裘以德顾问团所训练出来的优秀飞行员,抗战爆发前向欧美所采购的飞机也近乎消耗殆尽,此刻唯一不惧怕日本航空队,而能给中国空军以支援的国家,就只剩下苏联了。为了与苏联空军派人中国战场的志愿队一较高下,陈纳德在宋美龄的支持下于1937年10月成立了一支由舒米德担任中队长,结合了一批来自美国、英国、法国、荷兰与德国飞行员的第14国际志愿中队投入对日作战。
第14国际志愿中队使用的V-11轰炸机,可惜在还没有出击的情况下,就被日军于地面上打得几乎全军覆没。
在南京沦陷后,陈纳德继续跟着国民政府迁移到武汉,指挥这支部队配合中国军队作战,他们分别于1938年2月7日以及24日攻击了日军位于安徽省蚌埠以及河南省新乡机场上的目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战果。然而,第14国际志愿中队的飞行员毕竟只是一群拿钱办事的佣兵而已,所以在一次他们不小心泄露了陈纳德准备轰炸济南的行动之后,日本便派出轰炸机空袭汉口,将他们所装备的30架“伏尔提”V-11G型轰炸机摧毁在地面上,第14国际志愿中队也就只能宣告解散了”
自此以后苏联人全面地取代了欧美人士在中国空军里的地位,他们不仅对陈纳德这位美国人处处提防,而且也拒绝向陆军出身的周志柔报告空战的情况,他们当时唯一信任的只有在苏联练习过飞行的毛邦初。这不仅象征着以宋美龄为首的“亲美派”在空军中的失势,国民政府基于从苏联手中取得更多飞机的考量,也决定将陈纳德冷冻起来,派往云南省的航空学校担任总教官,负责训练中国空军的飞行员,就此不再介入前线的作战事务。这样的安排让陈纳德好几次都想要辞职回国,不过往往他都还是会为蒋介石与宋美龄所慰留。失去了实际指挥战斗部队取得战功的机会后,陈纳德开始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训练中国空军的飞行员,还有兴建警报网以及促进中国空军基地现代化的工程上。
在约翰·威廉斯的帮助下,陈纳德开始以昆明为中心设置防空警报网,目的是希望保卫大后方领空的安全。随后,这项政策获得了国民政府全面的支持,开始推广到所有没有沦入日军控制的中国国土上,许多在沦陷区或者战场前线活动的中国军民会观察与收集日本飞机在空中活动的情报,然后源源不断地将敌人活动的消息传递到后方,这不只能提供中国飞行部队足够的情报以拦截日机,而且也给了大后方的民众更多的时间疏散。
陈纳德利用红色的灯笼来告知后方军民日本轰炸机的动态,当第一盏灯笼被升起来的时候,代表日本人距离这座城市还有两百里的距离。而如果日本的轰炸机没有停止行动继续前进的话,陈纳德就会命令升起第二盏灯笼,这意味着中国的飞行员此刻应该做好起飞战斗的准备,民众也必须要开始找防空洞避难。当第三个灯笼升起时,就意味着日本的轰炸机已经抵达了这座城市的上空。警报网在中国的优异表现为陈纳德早年研究成果的初次证明,这套预警系统也将为日后陈纳德在中国指挥的作战部队所极度依赖。
陈纳德(右)与老友威廉·麦克唐纳在中国。
另外,陈纳德也运用了自己前四年在中国积极从事情报收集的工作,他当时在中国的主要合作对象为陆战队出身的海军武官詹姆士·麦克休上校。他们不仅每次有空战爆发时,都会冒着生命危险站在高楼上用望远镜观察日本轰炸机与战斗机的编队以及战术,也会走遍大江南北去各地搜索被击落的日本飞机残骸。
甚至,当中国军队掳获了日本陆军航空队的“九七式”战斗机时,陈纳德也以亲自试飞的方式摸索到了日本战斗机的灵活特性,因此迅速地将相关资讯通过麦克休带回美国本土,希望能获得美国陆军航空部队方面的重视,但是美国军方高层的态度却是完全的置之不理”。在抗战初期,陈纳德的情报收集对象并不是只有日本人而已,同时也包括了当时协助中国空军抗战的苏联人。他发现苏联的I-16战斗机虽然比“九七式”战斗机更为笨重,但是却可以其快速的俯冲速度,实施“打了就跑”的战术,往往能够杀得日本飞行员措手不及。在比较了当时中日苏三国空军的各种飞机与飞行员的素质之后,陈纳德慢慢地摸索出了克敌制胜的方法。
国民政府依靠苏联制战斗机抵御日本人的政策,到了1940年9月13日遭受到了致命的挑战。这一天日本海军航空队首度将“零式”战斗机11型投入了战斗,并且与中国空军的I-152以及1-16战斗机在重庆上空展开了大规模空战。在这场战斗中,“零式”战斗机毫发无伤就击落了中国空军的13架战斗机,并导致中国空军11名优秀的飞行员阵亡。自此开始大后方的制空权全面沦丧,日本轰炸机攻击当时国民政府所在地的重庆近乎如入无人之境”。在理解到苏联飞机已经无法继续死撑下去的情况,而且苏联也出现了将志愿队陆续撤回国内的迹象以后,蒋介石又再度将重建中国空军的希望转向了太平洋彼岸的美国。
当时在美国负责代表中国政府进行游说工作的宋子文,于1940年9月27日致电蒋介石,提出了将陈纳德派往美国首都华盛顿,协助他一起向美国政府争取飞机的工作。于是蒋介石于10月19日在重庆召见了陈纳德,并于两日后正式指派他与毛邦初一同前往美国,支援宋子文在华府的游说工作。陈纳德与毛邦初两人于10月22日搭乘中国航空公司的客机前往香港,然后再搭乘泛美航空公司的水上飞机到达美国展开任务。这四年在中国的经验,不仅让陈纳德有机会试验了自己的一些作战理念,也让他能够比其他同时代的美国人更早一步地了解到日军的优点与缺点,并从中找到了在空中击败日本人的方法。
中国空军第4大队第23中队使用的苏联制I-152战斗机,到了1940年“零式”战斗机出现时已经显得非常落后。
不过,几年来与中国人的合作与摩擦,也让陈纳德越来越相信在更多的中国飞行员与地勤人员接受美式训练以前自己没有办法克服文化与技术的代沟指挥他们有效的投入对日作战,也因此除了向美国政府要求飞机外,还应该争取更多的美国飞行员与地勤人员来到中国,才能够弥补这些意大利顾问团所留下来的缺憾.。当然,这样的想法也为美国志愿队的成立打下了一些理论上的基础,不过当时有这样想法的,也绝对不是只有陈纳德一个人而已。而事实上直到今天为止,让美国空地勤人员从陆军、海军以及陆战队的航空部队中除役,前往中国参加作战的构想是不是来自于陈纳德,也存在着非常大的争议性。关于这一点,笔者将于第二章仔细交代这场历史的罗生门。
【感谢您的观看,点击主页,看更多精彩内容】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