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养正,秋冬无忧——中医的扶正祛邪智慧
胡军
那场持续三年的疫情,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祖国传统医学的独特光芒。中医之道,讲究的是整体观、系统观。面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外邪”,它不像简单的对抗,更像是一位智慧的调停者。它敏锐地察觉到风寒暑湿燥火等自然力量对身体的侵扰,也深刻理解着人体内部五脏六腑的微妙变化。于是,以著名的“三药三方”为代表,中医开出了“化湿解毒”、“宣肺通腑”的方子,其核心思想,便是“扶正祛邪”。这并非千篇一律的公式,而是因人、因时、因地,灵活调整的策略,充分展现了中医在守护健康上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文章发出后,“扶正祛邪”这四个字,引起了大家热烈的讨论。今天,我也想结合我的体会,聊聊这个中医的“总法则”。
简单来说,“扶正祛邪”就是中医看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态度。它建立在两个基石之上:一是把人看作一个精密的整体(整体观念),二是治病必须“量身定制”(辨证论治)。中医认为,疾病的过程,本质上是身体自身的防御力量(正气)与入侵的致病因素(邪气)之间的一场持续较量。这场较量的胜负,直接决定了疾病是恶化还是好转。邪气占了上风,病情就加重;正气压倒了邪气,疾病便向愈。而《黄帝内经》早已点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告诉我们,正气才是这场战争的主导者,是身体健康的根本保障。邪气之所以能兴风作浪,往往是因为正气先出现了亏虚。所以,治疗的关键,扶正是根本,祛邪是目标。扶助正气,是为了更有力地驱逐病邪;祛除病邪,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正气不受持续伤害。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扶正”,就是增强我们身体这座“城池”的防御力量。好比修缮加固城墙(增强体质),训练精兵强将(提高免疫力),让内部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这些“守备系统”运行得更加协调有力。
“祛邪”,就是把入侵的“敌人”(病邪)赶出去或者消灭掉,恢复内部的安宁。
在实战中,如何运用这两招,考验着医者的智慧。没有固定不变的套路,必须仔细分析:此刻是“守军”虚弱,还是“敌人”凶猛?是势均力敌,还是一方占优?然后才能决定:是全力补充粮草兵员(扶正为主),还是集中火力击退来犯之敌(祛邪为主)?或者双管齐下,但有所侧重?甚至有时候,需要先“招兵买马”壮大实力(先扶正),再发动反击(后祛邪);或者先“击溃强敌”解除围困(先祛邪),再慢慢“休养生息”(后扶正)。总的原则只有一个:扶助正气时,不能给邪气留下藏身之地(扶正不留邪);驱逐病邪时,也不能误伤了自己的元气(祛邪不伤正)。
举个例子就明白了:
一位本身阴血亏虚、体质羸弱的老人家,不慎受了风寒。这时若直接发汗驱寒(祛邪),他虚弱的身体可能根本“挤”不出足够的汗(汗源不足),反而可能更伤阴血。所以必须“扶正祛邪”两手抓:一边用滋养阴血的药物“补充水源”,一边用温和解表的药物“引导出汗”。用药的比例,还要根据他虚弱的程度和风寒的轻重来精细调整,做到“滋养而不助邪,发汗而不伤阴”。
反之,一个平时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受了风寒,恶寒发热、浑身酸痛、无汗气喘、脉象绷紧有力。这时邪气正盛,但正气也足,治疗就可以直指目标,以发汗解表、驱散寒邪(祛邪)为主,不必过多顾虑扶正。
如今,新冠疫情的阴霾虽已散去,但健康的长城需要时时守护。尤其面对即将到来的秋冬时节——风寒易侵、呼吸道疾病多发的季节,我们更应未雨绸缪。而眼下的三伏天,正是为身体“蓄能充电”、夯实根基的黄金时期! 中医讲“冬病夏治”,其精髓正是“扶正祛邪”。利用盛夏阳气最旺、人体腠理开泄的时机,通过合理的饮食(如清淡温补、适当祛湿)、规律的作息、适度的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乃至传统的“三伏贴”等方法,来温养阳气,驱散体内潜藏的寒湿之邪,提升自身的正气。这就像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修缮房屋、储备粮草,待到秋风起、寒霜降时,身体这座“城池”自然能更好地抵御外邪,安然过冬。
把握伏天,涵养正气,祛除伏邪。这不仅是中医抗疫的智慧结晶,更是我们每个人日常养生的金玉良言。 为身体打好基础,待秋风吹起时,自能从容笑对。
更新时间:2025-07-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