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1.4 亿流量,这个数字足以让无数人眼红,在流量经济时代,它似乎等同于 “一夜暴富”“成名在望” 的入场券。可当这 “泼天富贵” 真正降临,有人却选择报警求助——
01
2024年11月,博主“大福在成长”发布了一则“失业后发现出门旅行并不快乐”的日常记录视频。视频中,她坦诚分享了自己失业后的迷茫与焦虑,原本只是想在社交平台上寻求共鸣,却因视频被多个营销号搬运、二次剪辑,迅速登上热搜,话题阅读量突破1.4亿,相关讨论达数万条。
这场突如其来的流量狂欢并未给“大福”带来期待中的机遇,反而让她陷入了一场现实噩梦。随着视频的广泛传播,她的真实姓名、工作经历、社交账号,甚至家庭住址都被网友扒出。熟人圈纷纷发来询问,前同事的议论、亲友的误解接踵而至,更有甚者在评论区进行恶意揣测,失控的舆论演变成一场针对她个人生活的集体审判。
面对汹涌的网络暴力,“大福”最终选择报警,并在社交平台发布声明,要求搬运者删除视频、停止侵权。但即便如此,她的生活已无法回到从前,现实社交关系也因舆论压力变得紧张。
这种“被动爆红”与李子柒等专业博主的“主动经营”形成鲜明对比。李子柒通过长期的内容规划、品牌塑造,逐步积累影响力,对流量走向有精准掌控。而“大福”的案例则属于典型的“素人意外走红”——当事人毫无准备,既没有团队应对舆情,也不具备处理大规模关注的心理承受能力。
02
流量本应是机会,但对毫无准备的普通人来说,却可能成为一场灾难。
传统新闻伦理强调“知情同意”,即记者或媒体在采访、报道涉及个人隐私或敏感信息时,必须确保被采访者或相关当事人充分了解报道的内容、目的、可能的影响,并在自愿的基础上同意信息的公开使用。这一原则旨在保护个人隐私权,避免未经授权的信息泄露或滥用。
然而,在 “被动爆红” 的情境下,这一原则常常被抛诸脑后。许多媒体为了追求流量和新闻价值,在未获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过度聚焦素人私生活,将个人隐私当作博取眼球的素材。
此前,山东 “拉面哥” 因坚持15年以3元一碗的价格售卖拉面走红网络。然而,这波流量并未给他带来积极改变,反而造成诸多困扰。大量蹭热度的主播每日聚集在他家周围,进行直播、跳舞、卖货等行为,甚至出现 “求偶示爱” 等低俗举动。现场人潮拥挤,导致他无法正常出摊,日常生活秩序被严重破坏。
△应围观者要求,“拉面哥”程运付在家门口做拉面。新京报记者 肖薇薇 摄
“拉面哥” 的遭遇并非孤例,此前 “大衣哥”“小马云” 等素人走红后,同样面临被过度围观、私人生活被严重干扰的问题。
当热度消退,被流量裹挟的当事人往往留下一地鸡毛。因此当新闻报道涉及到个人隐私时,媒体必须谨慎处理。过度聚焦素人私生活,可能助长网络暴力,对被动爆红的素人造成 “二次伤害”。
03
要解决原创作者对 “泼天富贵”的紧张心理,需要整个传播生态共同发力。
平台作为流量的主要分发渠道,肩负着重要责任。当前的算法推荐机制倾向于推送高争议内容,这种 “流量至上” 的推荐逻辑,在一定程度上 “纵容” 了搬运行为。
为了获取更多流量,一些营销号不惜搬运他人作品、制造争议话题。平台加强原创保护的同时,应优化侵权投诉机制,降低投诉门槛,提高处理效率,让原创者的权益得到及时保障。
媒体则需要加强自律,制定 “素人报道指南”,明确报道的边界和尺度。在报道被动爆红的素人时,要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愿,避免过度消费,回归新闻本质,关注事件背后的社会意义,而不是单纯追求流量。
流量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公众应培养理性思维,不盲目跟风,减少 “猎奇式” 传播。面对网络上的热点事件,要保持独立思考,不轻易被舆论带偏。当大家都能理性围观,网络环境才能更加健康,被动爆红的素人才不会成为网络暴力的牺牲品。
主编推荐
更新时间:2025-05-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