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杨振宁想拜会毛主席,结果主席一句话,让杨振宁记忆终生

中美还没有建交前,美国政府规定,美国公民不能访问中国。

1971年的一天,杨振宁在美国报纸上看到消息,说美国政府把“中国”从这个名单上取消了。杨振宁马上给父亲写信,想回中国。

于是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马上向上级汇报,最后经过周恩来的批准,如果想回国,可以去加拿大或者法国的中国大使馆办理。

就这样,在多方帮助下,杨振宁于这一年7月回到祖国,他也是当时美籍知名华人中第一个访问新中国的。

杨振宁见到的第一个朋友

杨振宁回国后,在周总理的精心安排下,他第一个见到的是多年未见的好友邓稼先。

杨振宁与邓稼先的关系可谓是源远流长,他们既是同乡,又有着相似的求学经历。杨振宁比邓稼先年长两岁,都在安徽的知识分子家庭里成长。年少时,杨振宁由于额头较大,人送外号“大头”;而邓稼先因为性情憨厚,被大家笑称“老憨”。

后来,他们先后进入北京崇德中学读书,而后又成为西南联大的校友,毕业后先后赴美学习深造。在异国他乡,他们曾常有来往,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可以说,他们的友谊伴随二人的成长经历不断夯实,亲如兄弟。

杨振宁在理论物理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际物理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国人在世界科学舞台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坦言说,杨振宁的诺贝尔奖,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在科学领域的卓越智慧和创新能力,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的地位。

而邓稼先则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他专注于工程物理,毅然回到祖国,为中国的原子弹事业奋斗终生。他隐姓埋名二十余载,带领团队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成功领导完成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被誉为“两弹元勋”。他的无私奉献和巨大贡献,为中国的国防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有了更强的话语权。

1971年,杨振宁回国访问时,曾向邓稼先提出了关于中国的原子弹研制是否有外国人参与的问题。邓稼先经过请示上级组织,正式给杨振宁写了一封信,在杨振宁回美国前送到上海,信中明确表示没有外国人参与我国任何有关制造核武器的工作。

就在这封信的最后,留下了那句让杨振宁念念不忘的寄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杨振宁与周总理

杨振宁回国后,和周总理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周总理非常愿意接待杨振宁,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杨振宁获得了诺贝尔奖,在国际上名气很大。他的科学成就和国际影响力,对于新中国来说,是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国科技实力和人才培养成果的重要窗口。通过与杨振宁的交流,中国可以更好地了解国际科学前沿动态,也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新中国在科技等领域的发展理念和成就。

第二,杨振宁与大名鼎鼎的杜聿明有着特殊的关系,杜聿明是他的岳父。杜聿明于1959年被新中国特赦,在周总理的安排下,他们曾见面。对于周总理来说,杜聿明在台湾解放事业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作用,而杨振宁作为杜聿明的亲属,也因此受到了周总理的关注。

在会谈中,周总理以其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亲切的态度,与杨振宁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周总理不仅关心杨振宁在国外的生活和工作情况,还就一些国际形势、中国的发展等问题与他交换了意见。周总理善于观察细节,他从杨振宁的经历和感受中,进一步了解了国外华人的想法和需求,以及国际社会对新中国的看法。

而杨振宁也在与周总理的会谈中,深刻感受到了新中国领导人的智慧和胸怀,对祖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杨振宁拜会毛主席

1973年7月,杨振宁在第四次来华访问期间,向接待人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请求:拜会毛泽东主席。当时毛主席已80岁高龄,身体很不好,基本不见客了,但没想到,杨振宁的请求得到了批准。7月17日,在周恩来总理和周培源的陪同下,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书房会见了杨振宁。

对于杨振宁来说,这次会见是他一生中难忘的经历。他认为毛主席身上有两个特点,让他受益终身。

第一,毛主席的知识面非常广泛。

当有记者询问杨振宁,听说你们讨论了物理学的问题,这不是应该是学者和学者之间讨论的吗?

杨振宁表示,毛泽东主席的造诣非常之深。毛主席不仅询问了宇称的守恒、非守恒问题,而且问到了光子的性质和质子的可分与不可分性等物理学领域的专业问题。

要知道,这些都是当时物理学界的前沿问题,毛主席能够对这些问题有所了解并深入探讨,让杨振宁感到十分惊讶和敬佩。

杨振宁说:“我只能凭印象来说。主席对于在中国出生的我,能对世界物理学做出贡献,很是高兴。而且,在主席的影响下,中国按照理想主义来处理科学,希望它的成果能对全人类做出贡献。”毛主席对科学的关注和对全人类的关怀,让杨振宁感受到了一种宏大的视野和高尚的情怀。

在那次一个半钟头的见面中,他们从哲学到物理学,再到怎么样做研究,都是谈论的话题。毛主席的思想犹如浩瀚的海洋,涵盖了各个领域。

见面结束后,毛主席对他说:“我年轻的时候也想从事科学工作,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但因为种种原因都没能实现,可今天看到你,我很高兴,衷心感谢你,你对世界是有贡献的。”毛主席的这句话,情真意切,让杨振宁深受感动,也让他记忆终生。

第二,他认为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思想不一样。毛主席非常善于哲学,在与毛主席谈话时,毛主席和他讨论的更多是哲学层面的问题,而周总理和他讨论的更多的是在美国的生活等实际问题,周总理善于观察细节,而毛主席喜欢从远大的地方着想。

对于杨振宁来说,毛主席的肯定和鼓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他深知,自己的科学研究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就,更是为了祖国和全人类的利益。毛主席的话,让他更加坚定了为科学事业奋斗的信念,也让他对祖国有了更深的情感和责任感。

杨振宁在后来的岁月中,多次回忆起与毛主席的这次会见,深受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历史   终生   主席   记忆   杨振宁   中国   新中国   科学   物理学   祖国   贡献   世界   领域   诺贝尔奖   美国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