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语言的力量很强大。
作为家长,要意识到这点,避免用语言伤害孩子。
尤其当孩子到了14岁。
他们正处在青春期的“暴风骤雨”中,情绪像坐过山车,自尊心强得像玻璃。
这时候,有些话一旦说出口。
就像钉子钉进木板,拔出来也留个洞。
比如这5句话,千万别对14岁的孩子轻易说。
“你怎么这么笨!”
“你看看人家,次次考第一,你再看看你!”
这话听着耳熟吧?
很多家长一着急,就拿“别人家孩子”当尺子,量自家孩子的短。
可14岁的孩子,正处在自我认同的关键期,他们需要的是肯定,不是否定。
心理学有个“皮格马利翁效应”:
“你期待什么,孩子就可能成为什么”。
你要是总说他笨,他真可能觉得自己不行,破罐子破摔。
我认识个妈妈,总骂儿子“笨得像头猪”,结果孩子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说“反正学不好,不如早点打工”。
做聪明的家长,不妨换种说法:
“这次没考好,咱们一起找找原因,下次肯定能进步!”
孩子需要的是支持,不是打击。
“我都是为你好!”
你是这样的家长吗?
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习惯了这样说:
“别选文科,理科好找工作!”
“别跟那帮同学玩,他们学习差!”
这话听着像关心,实则像枷锁。
14岁的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想自己做决定。
你越说“为你好”,他越觉得被控制,反而容易逆反。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
“孩子通过自立获得身体的独立,通过自由使用其选择权获得意志上的独立。”
孩子需要的是选择的权利,不是被安排的人生。
我邻居家有个女孩,想学画画,妈妈非让她学医,说“医生稳定”。结果女孩大学上了两年,抑郁了,说“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作为家长,可以换种说法:
“你选什么,妈妈都支持,但你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给孩子信任,他反而会更谨慎。
“你懂什么!”
“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
“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社会?”
这话一出口,孩子立马闭嘴。
可14岁的孩子,正处在“小大人”阶段,他们渴望被当作平等的个体对待。
你越说他不懂,他越想证明自己懂。
作家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里写:
“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孩子需要的是被尊重,不是被贬低。
我表弟14岁时,总爱跟爸爸讨论国家大事,爸爸一开始总说“你懂什么”,后来表弟干脆不跟他说话了。
如果你真的关心孩子,请换种说法:
“你的想法很有意思,能再说说吗?”
孩子会觉得被重视,更愿意跟你交流,而这才是引导的前提。
“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
“再哭,我就把你扔出去!”
“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这话听着像吓唬,实则像利剑。
14岁的孩子,虽然外表像大人,内心还是孩子,他们最害怕的就是被抛弃。
你越说“不要你”,他越没安全感,反而可能做出更极端的事。
心理学有个“依恋理论”:
孩子从小跟父母建立的依恋关系,会影响他一生的安全感。
我同事家有个男孩,14岁时总逃学,爸爸一生气就说“不要你了”,结果男孩真的离家出走了,说“反正你们也不爱我”。
家长该怎么说呢?
可以这样告诉孩子:“你这样,妈妈很担心,咱们一起改正好吗?”
孩子需要的是安全感,不是威胁。
“你永远成不了气候!”
“你就不是读书的料!”
“你以后肯定没出息!”
这话一出口,孩子的心就凉了半截。
14岁的孩子,正处在“自我实现”的关键期,他们需要的是鼓励,不是否定。
你越说他不行,他越没信心,反而真的不行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
孩子需要的是被认可,不是被贬低。
我朋友家有个女孩,14岁时总考倒数,妈妈总说“你永远成不了气候”,结果女孩真的放弃了学习,初中毕业就去打工了。
做聪明的家长,请这样说:
“你现在虽然落后,但只要努力,一定能赶上!”
孩子需要的是希望,不是绝望。
总结
你意识到了吗?
14岁的孩子,像一棵正在抽枝发芽的小树,需要的是阳光雨露,不是狂风暴雨。
有些话,说出口容易,收回来难。
咱们做父母的,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少说伤人的话,多说暖心的话。
毕竟,孩子的心,就那么一颗,伤透了,就难愈合了。
更新时间:2025-10-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