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县这片充满革命气息的土地,见证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从民国 25 年(1936)到 1955 年,定边县实行了长达近二十年的自愿兵役制,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20 世纪 30 年代至 40 年代,定边县处于共产党的领导之下,那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时期。在这片土地上,曾数次征集兵员,主要是为县内的保安部队或游击队补充力量。自愿兵役制成为了当时征兵的主要方式,这一制度的实施,充分体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与人民之间的紧密联系。
征兵工作首先进行普遍而广泛的宣传动员。工作人员深入到各个乡村、社区,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革命的道理、参军的意义。他们讲述着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国家的解放而奋斗的故事,激发起人们心中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斗志。在宣传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参军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使命。
宣传动员之后,便设点自愿报名。在这个过程中,有着严格的筛选标准。凡地主、富农成份的子弟,一般不取。这一规定体现了当时革命的阶级性,旨在确保人民军队的纯洁性和革命性。而对于其他工人、农民子弟,不仅要本人自愿,亦需家中父母同意方可入伍。这充分体现了对家庭的尊重,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传统观念与革命需求的结合。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意识中充满了对革命的渴望、对解放的追求。参军为革命,求解放,成为了许多人的坚定信念。送子参军、劝夫当兵的事迹屡屡可见,成为了定边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深热爱。他们深知,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打破旧世界的枷锁,迎来新的生活。
间有开小差回家者,家中父母和亲友视为耻辱,劝其归队。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人们的心中,参军是一种光荣的使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开小差被视为懦弱和不负责任的行为,会受到社会的谴责。这种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促使着那些一时迷失的人重新回到部队,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时县内流行《劝郎归队》的小曲,即由此产生。这首小曲以其朴实的歌词、动人的旋律,表达了人们对参军者的支持和对开小差者的劝诫。它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象征,记录了定边县人民在革命岁月中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
凡参军者的家属,政府均给予优待。这一政策体现了共产党对军人及其家属的关怀和爱护。对于贫寒或缺少劳力者,给予救济粮、款、物或代耕土地。这些措施不仅解决了军人家庭的实际困难,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更加坚定了他们支持亲人参军的决心。
民国 33 年(1944)至 35 年(1946),定边县与安边县分别进行过一次按丁抽兵。其原则是三丁抽一。在这个过程中,依然讲阶级、讲自愿。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兵员的补充,同时也充分考虑了人民的意愿和实际情况。
定边县的自愿兵役制,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人民军队的成长与壮大,见证了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奉献与牺牲。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定边县人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为定边县人民的勇敢和奉献精神所感动。他们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发扬革命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先辈们。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定边县自愿兵役制的历史,是一部充满激情与奋斗的历史,是一部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历史。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断前行,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更新时间:2025-04-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