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成像正常,北斗定位锁定,请求起飞!”在沁源通用机场内,飞手指尖在操控屏上精准操作。随着“嗡”的一声轰鸣,一架银灰色无人机腾空而起,径直飞向太岳山林区。
与此同时,无人机低空智能交通管理服务平台的大屏上同步传回实时画面,深绿林海的动态细节清晰呈现,全域情况一目了然。“以往人工巡护需要2小时,如今10分钟就能完成排查。”沁源县森源林草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指着屏幕上跳动的定位标记,神情振奋地说。这一日常作业场景,正是京长对口合作助推沁源通用航空低空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沁源县地处太岳山腹地,拥有220万亩森林与120万亩牧坡,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但广袤的林区、复杂的地形也给护林防火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而沁源通用机场具备的B类运营能力,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
这座机场拥有920米长、33米宽的跑道,配套建设了停机坪、油料储备等设施,不仅能满足通用飞机的常规作业需求,还可承接中大型无人机飞行任务。它不只是一座单纯的机场,还将成为沁源县低空产业发展的“起跳台”。
让这座“起跳台”真正释放效能的核心动力,来源于京长对口合作的深度赋能。
京长对口合作以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作人员多次深入沁源县实地调研,结合沁源县地方生态保护需求与机场空域资源优势,双方经过多番技术论证,最终确定以产业合作平台建设为核心,对低空产业进行系统性、前瞻性布局。去年8月份,沁源县森源林草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牵头启动了项目建设,在北京市给予的政策倾斜、资金支持、技术输出等多重帮助下,一系列关键项目快速落地,沁源县低空经济从概念构想走向实操落地,为山区产业升级开辟了新路径。
在无人机低空智能交通管理服务平台(一期)的电子大屏幕上,航线规划、飞行审批、动态监测等数据实时更新、一目了然。平台建成后,飞行审批流程从“线下跑部门”转变为“线上全流程”,紧急任务15分钟内即可完成审批,效率较以往提升3倍。
5架不同类型的无人机各展其能:轻型无人机灵活穿梭负责日常巡护,中型消防无人机载荷强劲,单次可投水100升,大型无人机运力充足能载重80公斤用于物资运输,接到任务指令后可立即起飞,响应速度较传统方式大幅提升。
去年,这些无人机在护林防火巡查、道路执法监管中累计作业超260小时。在森林防火关键期,8条核心航线覆盖了深山区的监测盲区,夜间热成像技术可精准捕捉火情隐患,单区域巡查时长缩短70%,同时还规避了巡护人员遭遇野生动物的安全风险。交通、交警部门联合运用无人机开展巡检执法,通过抓拍违停快速缓解交通拥堵,执法效率提升8-10倍,实现了全域无死角管控。
今年,京长对口合作低空产业项目进入提速升级阶段。防汛期间,无人机在7天内完成了68公里的沁河河道巡检;10月份山区搜救任务中,借助“热成像+可见光”双模式作业,在2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仅用8小时就找到了失踪人员。“我们还将重点升级智能管理平台,引入AI算法实现安全隐患自动识别,并开发自动机库保障无人机自主起降。”项目负责人杨得雨介绍。目前,已有5名业务骨干通过专业培训,拿到了CAAC民航局颁发的执照,能够独立操作中型无人机;飞手培训学校的可行性报告与建设方案也已编制完成。
同时,沁源县也正在积极培育低空产业运营企业,推动项目从“技术引进”向“产业培育”跨越。
从护林防火的“空中哨兵”,到交通执法的“巡查天眼”,再到应急救援的“生命援手”,京长对口合作孕育的低空产业,为沁源县的高质量发展插上了“科技翅膀”。这些实践不仅彰显了科技赋能的强大力量,更探索出“政策联动+资源互补+产业培育”的协同发展路径,助力沁源从坚实的“生态守护”迈向广阔的高质量发展未来。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