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小编分享了扬州亚星、常州长江、无锡太湖等,几家江苏老牌客车厂的故事。这几个客车厂主要生产的都是大客车,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下,主要生产中小型客车的张家港牡丹客车的故事。牡丹客车是我国中巴车的先驱,也曾是江苏制造业的一张名片。”
01—
小镇汽车改装厂
相比于扬州亚星、常州长江、无锡太湖等省内的客车厂商,牡丹客车厂的出身最为草根,也可以说是更为励志。
1975年,在苏州沙洲县乐余公社,乐余车辆修配厂创建成立。工厂主要从事汽车改装业务,即用卡车底盘来生产轻型客车和货车。当时,修配厂一年也就十几辆车的产量,基本上就是个手工作坊。
1979年,工厂技术实力已有所积累,并更名为沙洲县乐余客车厂。工厂开始专注于客车改装业务,客车产品悬挂“牡丹”牌,还是一个知名度较低的地方小客车厂。
02—
抓住机遇,迅速崛起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83年,上海举办第五届全运会,向乐余客车厂采购了30台贵宾交通车。当悬挂着“牡丹”牌的客车,出现在上海全运会现场之后,来自苏州的牡丹客车几乎在一夜之间红遍了大江南北。
当时的牡丹客车火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其一,工厂周边的招待所,住满了全国前来提车等待的客户;其二,客车厂工人的月工资达到了800元,试想一下这可是80年代中期。当时,谁家有人能进这家工厂上班,直接就步入了小康之家。
在此之后,工厂又相继推出MD621型旅行车、MDFYIAL专用车等产品。1986年,沙洲县撤县建市,工厂也更名为张家港市牡丹客车厂。
03—
第一代中巴王
随着牡丹客车的崛起,张家港市逐步形成了客车改装产业集群,沙洲、春州、长飞、杜鹃等客车厂都干得热火朝天。值得一提的是,后来也曾领跑中巴市场多年的河南少林客车,也是来到张家港学习之后,才发展起来的。
在张家港的诸多客车生产企业中,牡丹客车厂依然是领头羊。事实上,在80年代中后期,牡丹客车的年产量已经有3000辆,是当时国内中巴客车第一代的中巴王。
从时间轴线上来看,张家港的牡丹客车比后来的川旅华西客车、厦门金旅客车、河南少林客车、苏州金龙客等“中巴王”们,成名要早的多。
04—
组建牡丹汽车集团
进入90年代初期,华西客车、少林客车已经开始崛起,厦门金旅也组建成立了,中巴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1993-1995年,华西客车连续3年中巴客车销量居国内第一位。
而张家港的客车生产厂商们,却陷入了互相抄袭,彼此压价的恶性竞争中。为了抱团取暖、减少内耗,1994年张家港市牵头,将牡丹、沙洲、春州、长飞、杜鹃5家企业合并,组建成立了牡丹汽车集团。5家工厂统一采用牡丹客车商标,也曾引起了行业不小的轰动。
集团成立之后虽然确实减少了内部竞争,但是并没有形成大家期待的协同效应。
05—
牡丹客车,迅速跌落
事实上,牡丹汽车集团合并之后,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例如,让很多人意外的是,集团的总部并没有设在牡丹客车厂,而是设在了南丰镇的春州客车厂,管理上出现了一定的混乱。
再比如,5家工厂生产客车虽然都用牡丹牌,但各个工厂的技术水平差距很大。以致于出现了同为“牡丹”牌客车,但质量却参差不齐的怪相,大大损害牡丹客车的市场口碑。
据统计,在牡丹汽车集团成立第二年收入不增反降,比1994年5家工厂合计营收少了1亿元。牡丹客车的市场份额,也开始急转直下。
06—
赴港上市,辉煌难再
为了扭转发展困境,1998年牡丹汽车集团,组建成立牡丹汽车股份公司。2001年底实现上市,但牡丹汽车的销量却依然持续的下滑。
后来,牡丹汽车也曾尝试卖身苏州金龙、郑州宇通等行业巨头,但是最终都没能成行。到了2008年,公司被成都一家企业收购,2014年又再次重组。时至今日,牡丹汽车依然还在,但已不负当年中巴客车领军企业的辉煌。
牡丹客车从草根出道,历经辉煌又回归平淡,如此跌宕起伏的造车经历,确实让人感慨不已。其实,不止是牡丹客车,我们再回首江苏省的本土明星客车品牌。太湖、长江品牌已经消失。
能够进入行业10强的亚星客车,被鲁企潍柴收购,苏州金龙本本就不是本土品牌。江苏客车走到如此局面,也让江苏汽车人心痛不已。
更新时间:2025-04-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