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佛妆、吐蕃赭面…老祖宗的美妆也太敢了吧!

你敢信吗北宋时期有人去北方,看到契丹贵族妇女坐车来迎接,脸上涂得金黄,眉毛是红的,嘴唇是黑的,这就是史书里写的“佛妆”。本来想吐槽这妆容也太夸张了,但后来发现,这可不是单纯为了好看。契丹人住的地方冬天特别冷,风还大,脸很容易皴裂。

他们会用一种叫栝蒌的植物汁液涂脸,这汁液干了会形成一层黄色薄膜,说实话,这层膜看着像“面具”,但用处大着呢,能挡住风沙,还能保湿。等春天暖和了再洗掉,脸能变得白白嫩嫩的。

而且辽代的时候佛教特别盛,人人都信佛,姑娘们把脸涂成金色,就像佛像的金身一样,既是对佛祖的虔诚,也想求佛祖保佑。如此看来,这佛妆既是护肤品,又是信仰的表达,比咱们现在只追求“显白”考虑得周全多了。

契丹姑娘的佛妆够硬核了吧,但鲜卑人化妆的工具,怕是能让你更惊讶。鲜卑人喜欢皮肤白,这点跟汉人审美差不多,可他们化妆的手法特别豪放,用麻布裹着干草和马粪做腮红粉扑。一开始我还搞不清,马粪这东西怎么能跟化妆扯上关系?后来查了才知道,晒干的马粪质地软,还带点油脂,蘸着腮红粉往脸上拍,粉能贴得更牢。

他们还喜欢用烧过的草炭画面靥,就是脸上点的小图案,线条粗粗的,颜色很重,看着特别有劲儿。很显然,这跟他们游牧民族的性格有关,连化妆都带着一股豪爽劲儿,不是那种娇滴滴的风格。说完鲜卑,再说说女真族。宋代有本书叫《松漠纪闻》,里面写女真姑娘用“狗屎”画眉。

别一听这俩字就恶心,其实此“狗屎”非彼“狗屎”,大概率是狼或者狗这类肉食动物粪便里,没消化完的骨头渣。这些骨头烧完之后,能磨出特别纯的碳黑,用来画眉比当时流行的石黛还黑亮。

老实讲,女真人生存的东北山林里,不容易找到传统的画眉原料,无奈之下才想了这个办法。但不得不说,这思路够绝,把“废物”利用到了极致,比咱们现在随便浪费化妆品强多了。

1.北方游牧族的“奇葩”美妆工具:马粪粉扑与“骨头眉黛”

其实不管是鲜卑的马粪粉扑,还是女真的“骨头眉黛”,都透着一股“就地取材”的智慧,游牧民族常年在草原、山林里生活,不像中原地区能买到现成的美妆工具,只能用身边有的东西改造。

马粪、动物骨头这些在咱们看来“不干净”的东西,在他们手里变成了实用的美妆道具,毫无疑问,这不是他们故意“猎奇”,而是为了适应环境做出的选择。而且这些妆容还带着他们的文化印记,比如鲜卑的草炭面靥,可能跟萨满文化里“面部图案通自然”的想法有关,化妆对他们来说,不只是变美,还是一种文化表达。

讲完北方游牧民族,再说说高原上的吐蕃,吐蕃人有个全民习俗叫“赭面”,不管你是贵族还是牧民,都要把脸涂成赭红色,看着像天然的“高原红”,但其实是特意画的。

他们用的涂脸材料叫“堆加”,听着像吃的,茶叶、蜂蜜、红糖、酥油,再用牛奶或者奶渣水调一下。说实话,这材料list放现在都能当面膜配方了,而且特别适合高原环境。

青藏高原紫外线强,冬天又冷,“堆加”里的酥油能在脸上形成保护膜,茶叶里的成分能抗晒,蜂蜜还能保湿,简直是为高原量身定做的护肤品。

吐蕃的“赭面”还分三种样式:斜红是在脸上画两道斜着的红杠,连红是从额头画到鼻尖,点红就是在脸上点小红点。不同样式用在不同场合,日常出门画斜红,过节画连红,祭祀的时候画点红。

如此看来,他们的妆容比咱们现在“场合化化妆”还讲究,而且吐蕃人特别喜欢红色,红色对他们来说象征着火、鲜血和生命,涂在脸上意味着有旺盛的生命力。

这还跟他们早期的苯教有关,苯教祭祀的时候常用牲血,红色在他们眼里是神圣的颜色。所以“赭面”对吐蕃人来说,既是护肤,又是审美,还带着宗教意义,一层比一层有讲究。

再说说皇室的美妆方,那可就精致多了,唐代的武则天,有个御用的美容方子叫“则天大圣皇后炼益母草留颜方”,记在《外台秘要》里。这个方子做起来特别麻烦,得在端午节前后采益母草,晾干之后用泥土垒个炉子,把益母草放进去烧,还得反复烧好几次,直到益母草变成白色的灰,保证干净细腻。

然后用糯米汤或者米汤调成糊状,往脸上搓,最后洗掉,本来想觉得这步骤太繁琐,不如直接买磨砂膏,但后来发现,这玩意儿其实是“多功能护肤品”,既能清洁皮肤,又能去角质,米汤还能滋润,比现在很多单一功能的护肤品还实用。不得不说,武则天这美妆思路够超前,一千多年前就想到“多功能护肤”了。

2.皇室专属美妆秘籍:武则天的益母草膏与慈禧的鹰屎面膜

慈禧晚年也有个御用的美容方子叫“玉容散”,里面居然有“鹰条白”,也就是鹰屎,别觉得奇怪,这鹰屎不是随便用的,得挑干净的白色部分,还得跟白芷、白僵蚕等几十种白色药材混在一起。

中医说这是“以浊攻浊”,能去脸上的色斑,说实话,现在想想,鹰是肉食动物,粪便里可能有微生物或者酶,能温和地分解皮肤表面的老废角质,跟现在的“酶焕肤”原理有点像。

而且“玉容散”里的其他药材,比如白芷、白僵蚕,都是古代常用的美白药材,这么多材料配在一起,简直是古代的“奢华美白套装”。不过话说回来,皇室有条件搞这么复杂的配方,普通老百姓可没这待遇,只能羡慕羡慕。

最后再说说唐代的“斜红”,这可是从西域传过来的时尚,西域就是现在的新疆和中亚一带,唐代的时候丝绸之路特别繁华,西域的文化传到长安,连化妆术也跟着流行起来。

斜红就是在姑娘们的太阳穴附近,用胭脂画两道弯弯的红痕,有时候还故意画得残缺不全,像一道小伤疤。老实讲,一开始我还觉得这妆容有点“奇怪”,好好的脸为啥要画“伤疤”?后来才知道,这是西域文化的特点,热烈又奔放,带着点戏剧性。传到中原之后,长安的姑娘们还改了改,跟本土审美结合起来,变成了当时的流行款。

这其实能看出来盛唐有多开放,连化妆都能吸收外来文化,一点不排斥。看完这些老祖宗的“邪修”化妆术,你还觉得他们古板吗?其实他们的每一种妆容,都不是随便瞎搞的。

契丹佛妆是为了防风沙、敬佛祖,吐蕃赭面是为了抗高原环境、守文化,武则天的益母草膏是为了护肤,西域斜红是文化交流的结果。他们用身边能找到的材料,解决了护肤和美的问题,既有生存智慧,又有对美的追求。

说实话,现在咱们依赖各种大牌化妆品,有时候反而忘了“实用”才是根本,老祖宗这种“就地取材”又兼顾功能和审美的思路,其实挺值得咱们学的。

而且这些妆容背后的文化故事,也让咱们知道,古代不是只有“琴棋书画”,还有这么多有趣的美妆细节,比传说中野多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4

标签:时尚   吐蕃   契丹   老祖宗   益母草   西域   鲜卑   女真   脸上   文化   高原   骨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