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市,要用缝纫线织出湖北下一个千亿县

近日,工信部公布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

这份名单里涵盖了136个品牌,里面有不少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譬如贵州茅台、西湖龙井、景德镇陶瓷,均是一个地方特色产业的代表性品牌。

湖北共有两样名品上榜,其中之一便是来自孝感市的汉川缝纫线。

小小的汉川缝纫线,能在纺织大省的舞台上脱颖而出,究竟有何特别之处?

湖北是中国纺织服装业大省。截至2022年,湖北纺织服装业营业收入达3358亿,位居全国第五,纺织服装业也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去年,汉川市GDP达940.05亿元,正在向千亿大县发起冲击。千亿县扩容,是湖北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关键步骤。

从这个角度看,一个问题也呼之欲出:刚成为中国首批消费名品的汉川缝纫线,如何串联起城乡的协同发展?

【1】

回答这个问题就绕不开汉川纺织服装业的崛起之路。

汉川纺织服装业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产业规模为湖北翘楚——截至目前,汉川的纺织服装业产值位列湖北县市第一。

根据汉川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汉川纺织服装产业产值达61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近四成,是本地名副其实的支柱型产业。汉川市政府今年还提出争取3年内让纺织服装业突破千亿。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汉川的纺织产业规模的壮大,首先就得益于它另一个特点——在全省起步较早。

明清时期,在汉川的马口镇至襄南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男耕女织,机杼之声不绝于耳,许多商贾纷纷来马口镇收购布匹,根据《汉川县志》记载,清末民初,马口农户纺织的“土纱”和“土布”已经行销汉口,乃至四川、贵州等地。

▼马口镇位于汉川市东南部,因三国时期蜀汉骁将关羽在此系马小憩而得名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马口镇创办了以纺纱织布为主的军工企业,给本地的纺织业发展打下了基础。改革开放之后,老百姓对着装的需求显著提升,从过去千篇一律的“蓝白灰”到各类颜色的服装百花齐放。

中国人类学家项飙就曾记录了上个世纪90年代,许多浙江人在北京从事服装业的故事。同样的商机,也发生在汉川。

1993年,武汉国棉纺织六厂下岗职工吴和英,就在马口租赁厂房,生产纯涤纶纱线。随后诸多民营老板在马口镇投资纺织业。到2001年,汉川的马口镇已经有9家纺织企业,产品行销全国。

2006年,马口镇获得由中国工业协会颁发的“中国制线名镇”称号,汉川缝纫线的名头也逐渐打响。至2010年,马口镇的纺织业产能达到顶峰:

规模以上纺织企业50多家,总产能300万锭,缝纫线产量占全国生产总量的五分之一。根据当地媒体的说法,“每3件国产衣服中就有1件使用汉川缝纫线。”

▼汉川市正在纺织车间忙碌的女工人

除了马口镇民营纺织业的快速发展,汉川还抓住了第二波机遇——武汉传统服装业的产业转移。

2007年底,中央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国家“两型”特区。武汉开始对外进行产业转移。

此时,汉川的地理位置优势就凸显了出来。

从空中鸟瞰,汉川毗邻武汉西北,与东西湖区、蔡甸区相连,距离武汉城区仅38公里,京珠高速14公里、汉宜高速5公里、武汉天河机场45公里,是武汉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

▼汉川市区位交通图

不久之后,在汉川开发区和西江,汉正服装城、浙商产业园、华中皮草城等服装产业园拔地而起。汉正服装城就吸引80家来自汉正街的服装加工厂。当时,每天从这里送向汉正街的服装达8万多件。

得益于起步早,早在十多年前,汉川服装纺织业发展的规模,就已经在全省遥遥领先。这一点连省会武汉也要望其项背。

2013年,武汉的GDP总量为9057.27亿元,足足是汉川市的26倍。但汉川市2013年纺织服装业产值为275.5亿元,却是武汉的1.5倍。

【2】

然而,纺织服装业作为传统制造业,必然要遭遇转型的阵痛期。汉川市同样无法避免。

2015年可谓是中国服装行业的寒冬,由于产能过剩,不少服装企业陷入“倒闭潮”。庄吉、红剑集团、五洋印染等不少曾在业内颇具生命的企业都轰然倒塌。

这股浪潮也吹向了汉川市,这一年汉川同样有1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倒闭。

在这样的背景下,汉川市许多纺织服装企业开始寻求转型。而生产设备更新是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驱动力。

作为汉川市纺织业龙头的湖北名仁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名仁纺织),开始通过智能制造实现转型。

具体来说,名仁纺织投资1.2亿元引进清梳联、自动络筒机、倍捻机等进口自动化设备,不仅大幅提升了质量和产能,还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它打造的10万锭涤纶纱线智慧工厂,每生产1万锭产品所需劳力从200多人降至80人左右,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汉川市名仁纺织的智能车间 图/汉川市人民政府官网

这一举让名仁纺织扭亏为盈,名仁纺织也成长为省纺织行业“隐形冠军企业”。

其他企业也纷纷开始技改扩能。据悉,当时日本一公司生产的自动络筒机,每台售价200万元。仅2017年一年,在马口镇就销售100多台。

企业转型的背后,也离不开本地政府的支持。

2020年底,汉川市在制定本市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中提出“滚动实施‘百企百亿’技改工程,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来推进制造业的规模升级。

目前,汉川市每年拿出5000多万元支持企业“技改提能、制造焕新”。当名仁纺织要建智慧工厂时,汉川市还专门为厂区增设供电专线,最大限度满足其用电需求。

除了资金、营商环境的扶持,汉川积极推动本地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来提高纺织业的科技水平。

截至目前,汉川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拥有各类知识产权专利超500余项,高新技术企业达30多家,高新技术产品50余种。

除了企业技改扩能,汉川面对产业转型的第二个路径便是为服装企业“补链”。

在以前,汉川的纺织服装企业虽多,但多为代加工,这使得汉川纺织服装业处于产业链的下端。而且一件衣服的生产,需要十多件原材料。在汉川,除了缝纫线,其余原材料均需从外地购买。

为了改变这个局面,2017年汉川建设180万平方米的浙商产业园,与全国最大的面料市场浙江柯桥、中国轻纺城浙江绍兴实行产业联动,产业园搭建贸易平台,为当地纺织服装企业提供优质面料,大大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生产成本。

▼汉川市浙商产业园

目前,汉川已经形成了制线、织布、印染、加工等一体的产业链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汉川纺织服装配套的企业达800多家,从业人员超10万人。

通过技改扩能与补链强链,汉川纺织服装业实现转型并进一步壮大。2023年产值达616亿元,纺织服装企业数量已增至5500余家,并在翌年入选湖北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名单。

【3】

当下,湖北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多个县市正在向千亿县发起冲击。

汉川市正是湖北冲击下一个千亿大县的“潜力股”,根据2025年汉川市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汉川GDP总量为940.05亿元,排名湖北县市第四名。

从这个层面看,汉川纺织服装业的进一步壮大,正是湖北千亿县扩容的产业路径之一。

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亦是“十五五”的谋篇布局之年。在这个关键节点,汉川的纺织服装业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城乡的协同发展其实就是城市圈产业的联动发展。在汉川市最新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写道:“以特色产业主动融入全省及武汉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就拿服装纺织业来说,2023年4月,湖北成立全省纺织服装行业数字化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即华纺链)。旨在整合全省的纺织服装业资源,助力推动湖北纺织服装产业总产值过5000亿元。

汉川就是接入华纺供应链最积极的县市。截至2024年,汉川华纺供应链上链企业1786家,交易额近亿元,居全省县市第一。

同年,汉川还引入华电纺织产业园项目,总投资高达130亿元,这个项目也是助力汉川纺织服装企业融入华纺的供应链平台,打造纺织服装全产业链的智能制造基地。

如今,汉川缝纫线入选中国首批消费名品名单,正是汉川用小小的缝纫线,织出千亿大县的美丽注脚。

文/九派新闻记者付聪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9

标签:汉川市   湖北   汉川   纺织业   武汉   中国   服装企业   服装业   产业   财经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