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开展首日火爆 逾二百文物见证外贸千年敢为人先

“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展览将持续一年。

首日现场吸引了不少观众。

  10月15日,“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展览在广东省博物馆迎来首个开展日。现场观众朱女士接受采访时由衷感叹:“观展后最深切的感受是,广东的开放创新精神与敢为人先的气魄,确实源远流长。”本次展览将持续展出一年。逾200件(套)文物中蕴含的丰富历史故事,深深吸引了大批前来抢饮“头啖汤”的观众。

  商贸中 每次往来互市都是共赢契机

  “这是一件从明代的广州市舶太监韦眷墓中出土的珊瑚,旁边是一枚孟加拉国银币”,广东省博物馆科研部副主任、展览执行策展人丁蕾介绍,“专家发现银币的铸造时间和韦眷下葬的时间间隔是相当近的,也就是说它被铸造出来不久就流通到广州来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广东外贸活动的活跃。”

  作为著名的中国出口大宗产品,陶瓷的魅力在展览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展览中的一件元青花玉壶春瓶绘“携琴访友”人物故事图,十分精彩。丁蕾介绍,玉壶春瓶作为经典器形,在元明时期的海外沉船中屡有发现,最早到达欧洲的中国瓷器——丰山瓶就是这种器型。展出的这件瓶图案丰富,层次分明,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典型产物。

  广东本土产品也是国际市场的宠儿,一件元雷州窑釉下褐彩凤鸟纹荷叶盖罐就很说明问题。唐宋元时期,在巨大的海外需求刺激下,广东本地制瓷传统与北方制瓷技术进一步融合,瓷窑遍布全省,产品大量出口外销,构成海上丝绸之路上鲜明的广东印记。与粤东地区以梅县水车窑、潮州笔架山窑为代表的精品青瓷、青白瓷,粤中地区以广州西村窑、佛山南海窑为代表的日用青瓷、酱釉瓷相比,粤西雷州地区的釉下褐彩瓷工艺独树一帜,将广东彩绘瓷艺术推向高峰。除外销以外,它还影响了东南亚越南、泰国等地12至15世纪的彩绘瓷技术。

  主办方介绍,广东的海外贸易史是中华文明对外交流的生动缩影,也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深刻注解。海路纵横,因和合而通,凭互利而兴,每一次扬帆远航都是友谊的远征,每一次往来互市都是共赢的契机。

  古船里 陶盖瓮金项饰暗藏“经济密码”

  在展厅中,不少观众被几艘传奇的、经由水下考古发掘的古船所吸引。它们是当年海波万里的直接见证。

  南澳Ⅰ号是2007年在广东南澳岛发现的明代万历年间沉船,入选2010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六大考古发现以及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填补了广东明代海上陶瓷之路的空白。船上发现的明万历磁灶窑酱釉堆塑双凤纹六狮系陶盖瓮,内藏漳州窑系青花碟256件,玉壶春瓶5件,是器物中组合数量最多的一件,充分说明了当时的商人善于利用各种空间增加货物的数量,达到扩大利润的目的。

  展览中展出的南宋金项饰是“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的第一件金器,具有明显的西亚风格,其形制也是“南海Ⅰ号”出水金器中独一无二的。项饰以四股八条金线编织而成,整体呈麻花状,截面呈方形。项饰两头连接长条形带钩,上饰浮点状璎珞纹,一端带钩头呈弓状,用于系扣;另一端的带钩头为环形,连接四个独立的小环搭扣成尾,用以调节松紧。工艺独特,设计巧妙。金项饰的带钩和搭扣有轻微的使用痕迹,表明它应该不是船上的货物,而是个人使用的金饰。它的主人可能是外宾或外商,身份尊贵且具有非凡的经济实力,当时正随船返回西亚地区。它是海丝兼具贸易和文化交流双重属性的见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7

标签:历史   外贸   广东   首日   广州日报   文物   见证   火爆   千年   天下   项饰   金器   南海   雷州   玉壶   沉船   明代   观众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