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秋天,芯片圈突然炸了。美国刚刚推出“50%穿透性规则”,限制任何外国企业只要控股比例过半,就不得向中国出口核心技术。几天后,荷兰迅速动手——冻结了中国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Nexperia),连CEO张学政也被迫下台。操作快得让人怀疑,这早就是一场联动。
事情的导火索来自大西洋彼岸。10月初,美国财政部在《联邦公报》上公布了所谓的“50%穿透性规则”,规定外国企业只要中国资本持股超过一半,其技术或设备出口到中国都要纳入美国出口管制框架。表面上是投资安全,骨子里还是那一套——防范中国获取“先进技术”。

这条规则的关键词在“穿透”二字。它不仅管美国公司,还管那些被美方视为“间接关联”的外国企业,比如持股结构复杂的欧洲公司。这相当于给盟友发了一把“安全剪刀”,让他们自己动手剪断和中国的供应线。
在规则公布的第二周,欧洲媒体的反应迅速。德国和荷兰都召集企业开闭门会议,研究“规则”对本国半导体产业的影响。ASML、NXP、Nexperia这些熟悉的名字再次被摆上桌。欧洲政界在表态“评估风险”的同时,已经有人在测算代价。
荷兰的压力尤其大。ASML在光刻机领域独一无二,而Nexperia又与中国资本紧密相连。美国的这把“穿透剪刀”,几乎是冲着荷兰来的。经济部长玛丽安·阿德玛在议会听证会上暗示,若发现有“国家安全疑虑”,政府有权介入公司治理。那一刻,Nexperia的命运似乎已被提前写好。

北京方面对这一系列动作并不意外。商务部发言人公开批评“泛化国家安全概念”,中方学者更直接指出,美国此举是“出口管制外包”——让盟友执行它自己不方便下手的限制。这种“规则外规则”的玩法,让欧洲站在了尴尬的位置上:既要配合美国,又怕失去中国市场。
华盛顿方面则自信满满。财政部长和国家安全顾问轮番上阵,宣称这是“确保敏感技术不落入错误之手”。美国媒体把这说成是“拜登版的科技防线”。可对企业而言,新的防线意味着新的麻烦。跨国集团的财务、股权、供应链全要重新梳理,而荷兰政府这次决定亲自举刀。
10月中旬,阿姆斯特丹的晨报头版爆出消息:荷兰政府决定“临时接管”Nexperia公司,以国家安全和公司治理风险为由,暂停其中国母公司闻泰科技的股东权利。消息一出,整个欧洲芯片圈哗然。

Nexperia是欧洲半导体老牌企业,早在2019年就被中国的闻泰科技全资收购,主营车规芯片和功率器件。过去几年,公司运营正常,出口稳定,甚至被评为荷兰最具成长性的科技品牌之一。谁也没想到,它会在一夜之间被政府接管。
荷兰政府动作极快。经济事务部成立专案组,在短短三天内冻结了闻泰的控股权,剥夺了董事会决策权。CEO张学政被“要求离职”,公司暂由第三方信托机构托管。外界震惊于这种行政速度——像是早有预案,只等美方规则生效就动手。
荷兰议会在说明中引用了美国刚公布的“50%穿透性规则”,称该规定“强化了盟友间的信息安全合作框架”,暗示荷兰行动是“遵循共同标准”。换句话说,美国递刀,荷兰挥刀。

中国企业界反应迅速。闻泰科技在公告中称,正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股东权益,并已向中方监管机构汇报情况。商务部表示“强烈不满”,要求荷方保障中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中荷外交渠道随即启动交涉,气氛一度紧张。
在产业层面,Nexperia的被接管引起连锁反应。欧洲车企担心供应中断,部分下游客户开始寻找替代供货。与此同时,中国半导体行业内部对这一事件的定性非常一致——这是“政治接管”,而非市场行为。
10月下旬,彭博与路透均报道,中方采取反制措施,对Nexperia中国工厂的部分出口实施限制,涉及封测设备与车规芯片的对外运输。这一步被认为是“针锋相对”的回应,也向欧洲释放出信号:中国不会被动挨打。

国际评论普遍认为,荷兰此举是配合美国全球技术封锁的一环。它既是对美方规则的呼应,也是在欧盟内部树立“合规样板”。但许多业内专家指出,这样的政治干预破坏了投资信任,欧洲在“战略自主”与“安全依赖”之间陷入两难。
到月底,美中领导人会晤释放缓和信号,稀土出口与部分关税问题暂时按下暂停键。可就在这种“喘息期”里,荷兰的举动显得格外突兀。中国的媒体评论称,“当美国在谈,荷兰在动”,这才是真正危险的部分。
11月初,风向开始微妙变化。中国方面在外交层面保持克制,但在产业层面迅速反击。商务部宣布对荷兰相关产品和技术出口进行“安全审查”,重点针对半导体设备、关键材料和工业软件。虽然未点名Nexperia事件,但业内都明白,这就是回应。

中国的产业链开始调整。宁波、无锡等地的芯片企业暂停与荷兰设备供应商的部分合作,等待政策明朗。多家中国车企临时修改采购计划,减少对欧洲功率器件的依赖。一时间,整个半导体圈都在重新计算库存和供货周期。
中国学界和业界评论也很一致,认为这是一场“结构性较量”。荷兰的出手虽然迅速,但其背后依赖美国规则框架。中方的反制并非情绪化动作,而是精准选择在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制造压力。这样既不违反国际贸易规则,又能让欧洲感受到实质震动。
在外交层面,北京没有直接对荷兰喊话,而是通过欧盟渠道表达立场。中国驻欧盟使团发表声明,强调中方企业在欧盟应享有公平投资环境,不应成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欧洲议会内部分歧也随之显现,一些议员担心“过度配合美国”会伤及本国经济。

同一时间,中国国内舆论更加冷静。官方媒体报道事件时不再聚焦个案,而是提升到制度层面,提出要“完善对外投资保护机制”。有评论指出,欧洲对中国资本的安全质疑其实是一种“焦虑投射”,反映出对自身技术竞争力的不自信。
在这场角力中,中国并未放弃谈判空间。部分知情人士透露,中荷在11月初重启工作层面对话,探讨Nexperia的过渡方案,包括是否允许部分董事会成员回归管理。虽然没有公开结果,但这表明双方都在寻找“缓冲出口”。
芯片圈的老话说:“没有永远的封锁,只有阶段性的谈判。”中方的策略正在印证这一点。通过精准反制与稳步沟通,中国既释放了信号,也留出了回旋余地。荷兰一时的强硬,反而逼出了中国更灵活的战略姿态。

荷兰国内企业联合会发布报告,指出Nexperia事件已引发供应链不确定性,可能影响欧洲新能源车产业的零部件稳定。德国、法国的车企纷纷表达担忧,呼吁欧盟协调政策,避免“过度安全化”。
欧洲政坛开始反思“美国规则”的副作用。所谓“50%穿透性规则”让许多欧洲公司进退两难——遵守规则会失去中国市场,不遵守则可能被美国制裁。多家财经媒体用“被架在两张椅子中间”形容当前困境。
荷兰方面在国内也遭遇质疑。议会部分反对派议员要求政府解释,为何在未经过法院审查的情况下就冻结企业股权。一些法律专家指出,这种行政接管手段缺乏透明程序,可能损害荷兰的投资声誉。

与此同时,中国在欧洲的产业布局并未停下。中企在东欧、南欧持续扩大新能源与汽车电子投资,用“市场多元化”对冲西欧政策风险。与荷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葡萄牙和匈牙利等国仍在积极吸引中国高科技项目。欧洲对华态度出现了新的分层。
英国媒体也注意到了这一变化。《金融时报》在报道中指出,中国在应对欧美限制时展现出“制度韧性”,没有陷入对抗,而是在“经济与外交双轨调整”。虽然部分评论仍带着警惕语气,但语调明显比年初温和。
中荷之间的紧张仍在延续,只是调门不同。荷方在经济层面需要中国市场,在政治层面又要回应美国压力。中方的策略则是通过产业链影响力让欧洲重新权衡“规则成本”。这场博弈不像表面那么激烈,却在悄悄重塑全球半导体格局。

如今回头看,美国那条“50%穿透性规则”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波纹远超预期。从华盛顿的文件,到荷兰的行动,再到中国的反制,每一个环节都在说明:技术竞争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权力与信任的较量。
截至2025年11月2日,路透社、彭博社和《金融时报》等多家权威媒体均确认:荷兰政府确已接管Nexperia公司,中方对出口实施限制,双方正通过外交与产业渠道磋商。美国的穿透性规则已正式生效,并在欧洲引发连锁反应。风暴仍在继续,只是节奏变得更慢、更深。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