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院长的“黑历史”:昔日高材生“键盘侠”,今日为人师表

2024年夏天,哈佛大学邓斯特书院的学生们收到一封邮件,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信里说,刚上任的住宿院长格雷戈里·戴维斯要去休假了,还附上了一封他自己的道歉信。

这位新院长履历很漂亮,刚上任就道歉,还突然休假,大家都很纳闷他到底出了什么事。后来人们才发现,问题出在他的社交账号上,他在网上说的话,跟他哈佛院长的身份形成了巨大反差。

1

在哈佛的官方叙事里,格雷戈里·戴维斯的人生堪称一部励志大片。他来自底特律的黑人社区,是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凭借着超乎常人的努力,一路披荆斩棘,冲进了哈佛这座象牙塔。他不仅拿下了心理学硕士,还攻读了哲学与非裔美国人研究的博士学位,是名副其实的“哈佛嫡系”。从一名普通的住宿导师,到2024年7月正式被任命为邓斯特书院的住宿院长,他的人生轨迹闪闪发光。

然而,当好事者翻开他在社交媒体上的过往时,一个截然不同的形象跃然纸上。在那个虚拟世界里,他不是温文尔雅的学者,而是一个言辞激烈、充满戾气的“键盘侠”。

他的矛头首先对准了种族问题。2019年,他发帖称:“白人至上主义是一种天生具有自我毁灭倾向的意识形态,它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摧毁周围的一切。”这话虽然听着刺耳,但在美国的政治语境下,尚可被理解为一种激进的学术批判。

但随着时间推移,他的言论愈发失控。2020年,美国社会因警察暴力执法而动荡不安,戴维斯直接下场开火:“如果你有当警察的朋友,你的责任就是劝他们辞职。警察这个群体,既是种族主义者,也是彻头彻尾的坏蛋。”

这句话的分量,远比批评一个抽象的“主义”要重得多。它将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数百万警察及其家人,直接打入了“敌人”的阵营。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就在他即将上任院长前的一个月,也就是2024年6月的“骄傲月”期间,他再次语出惊人:“祝大家骄傲月快乐!记住,要彼此相爱,更要恨警察。”

“恨警察”——这三个字从一个即将负责数百名学生福祉的哈佛院长口中说出,无疑是投下了一颗舆论炸弹。

2

戴维斯的“出格”言论远不止于此,2020年,当美国多地因抗议活动演变为暴力抢劫时,他公然为之辩护:“不要再污名化暴乱和抢劫了。这和投票、游行一样,都是民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让被压迫者发出声音的方式。”

同年,时任总统特朗普确诊新冠,全美舆论哗然。戴维斯不仅没有表现出丝毫同情,反而加入了网络上的“狂欢”。他转发了一条“我一点也不责怪那些希望他生病的人”的帖子,并配上了一张电影《洛奇》的动图,图上台词是:“如果他死了,那就死了吧。”(If he dies, he dies.)末了,还加上一句粗俗的脏话。

2021年,美国保守派著名电台主持人拉什·林博因病去世,戴维斯再次展现了他“冷酷”的一面。他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拉什·林博死了。顺便说一句,我刚发现超市里的果酱正在打折。”这种将名人死讯与日常琐事并列的轻佻口吻,透露出的冷漠与不屑,让许多人感到不寒而栗。

这些尘封在网络角落里的言论,随着他的上任而被一一扒出,迅速发酵。一场关于个人言论与公职责任的巨大争议,在哈佛校园内外爆发了。

3

哈佛住宿院长(Faculty Dean)这个职位,绝非一个普通的行政岗位。他们与学生同吃同住,是学生在校园里的“大家长”,不仅要指导学业,更要负责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群生活,是学生最信赖的依靠。这个职位要求院长必须具备极高的同理心、包容性和公正性,能让来自任何背景——无论是白人家庭、警察家庭,还是保守派家庭——的学生,都感到被接纳和尊重。

现在,问题来了。

一个曾经公开宣称“要恨警察”的院长,如何让一个父亲是警察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毫无芥蒂地向他求助?

一个曾将“白人至上主义”与所有白人模糊挂钩的人,如何让一个白人学生相信,院长能不带偏见地倾听他关于身份认同的困惑?

一个曾对政见不同者的生死报以“死了就死了”态度的人,又如何让持有保守观点的学生觉得,自己能在这位院长面前自由地表达想法?

信任的基石,在这些过激的言论面前,已经出现了无法忽视的裂痕。这不再是简单的“言论自由”问题,而是一个关乎“履职资格”的严肃拷问。言论自由保护的是公民表达的权利,但当这种表达暴露出一个人可能无法公正履行其公共职责时,社会便有权对其资格提出质疑。

4

面对汹涌的舆论,哈佛大学和戴维斯本人都迅速做出了反应。

邓斯特书院的院长夫妇,也就是戴维斯的上司,发表声明强调书院“欢迎所有人”,试图安抚学生情绪。戴维斯本人则在道歉信中表示,那些言论是“过去不成熟的自己”说的,他为自己曾经的“刻薄和缺乏同理心”感到羞愧,并声称自己上任以来一直与哈佛校警保持着“尊重和富有成效的合作”。

然而,这套“过去的我已经死了”的说辞,并未能平息争议。许多人认为,一个人的世界观和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在成年后形成的,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发生“脱胎换骨”的改变。这些言论并非少年轻狂的胡言乱语,而是出自一个拥有博士学位、即将为人师表的成年人之口。它们所暴露出的,可能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习惯于用标签化的方式看待群体,并用极端的语言宣泄情绪。

讽刺的是,哈佛大学在处理学生言论问题上向来以严格著称。2017年,就曾有至少10名新生因在私人社交群组里发布涉及种族歧视和性暴力的不当表情包,而被取消了入学资格。如今,当同样的问题出现在一位身居高位的院长身上时,校方的处理方式却显得格外“宽容”和“谨慎”。

目前,戴维斯仍在“休假”中,他的未来尚不明朗。但这起风波给所有身处公共领域的人敲响了警钟: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你在网络世界里留下的每一个脚印,说的每一句“狠话”,都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你现实生活中无法承受的重负。

当你选择成为一个需要“一碗水端平”的公职人员时,你就必须为自己的言行承担起更高的责任。因为你代表的,不再是你自己,而是你所服务的整个社群的信任。而这份信任,一旦被轻率的言论所摧毁,再华丽的道歉也难以完全修复。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8

标签:历史   哈佛   为人师表   高材生   院长   昔日   键盘   今日   言论   警察   学生   白人   哈佛大学   美国   书院   社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