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受害者变成加害者!谁才是以色列建国的“帮凶”,答案意料之外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文I松鼠贵娱

编辑I松鼠贵娱

前言

一个被迫害的民族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却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其他民族,这是历史的讽刺还是必然?

当您了解到犹太复国主义者曾与纳粹合作,当您发现以色列的开国元勋们曾被自己的政府定性为恐怖分子,您会发现这个国家的建立过程远比想象中复杂。

敌人竟成了最大的帮手

要理解以色列的建国史,得先从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说起,希特勒天天喊着反犹,却能在德国掌权,这说明什么?

如果犹太人真的控制了德国,希特勒根本不可能上台,但如果犹太人没有控制德国,民众为什么会支持一个以反犹为主要政纲的政党?答案在于欧洲的历史传统。

反犹在欧洲是个古老的"手艺",犹太人因为宗教原因不能拥有土地,只能从事金融和贸易。

欧洲的国王们利用这一点,让犹太人充当税收承包人和放贷者,百姓恨高利贷,就恨犹太人,国王需要背锅侠,就煽动反犹情绪。

这种做法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战争失败了?肯定是犹太人出卖了国家,经济崩溃了?肯定是犹太商人搞的鬼。

1871年普法战争后,法国军方为了推卸责任,硬是栽赃给一个叫德雷福斯的犹太军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叫赫茨尔的记者提出了犹太复国主义,他的逻辑很简单:既然在欧洲永远是外人,那就回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国家。

但大多数犹太人对此不感兴趣,虽然受歧视,但在欧洲的生活质量还不错,谁愿意放弃舒适的生活,跑到沙漠里从零开始?

然而,有些犹太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反犹的本质是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如果这样,那全世界的工人应该联合起来,而不是建立民族国家

于是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犹太富商出钱,资助贫穷的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表面上是帮助同胞,实际上是把潜在的革命者送走。

但移民的速度太慢了。直到希特勒上台,一切都变了,越是反犹,犹太人越是走投无路。

越是走投无路,越要去巴勒斯坦,反犹主义者成了犹太复国主义最大的推手,这个逻辑是不是有点绕?

当犹太人与纳粹握手

1933年8月,就在希特勒刚刚掌权、全球犹太人都在抵制德国商品的时候,一份秘密协议在柏林签署。

这就是哈瓦拉协议,内容很简单:德国犹太人可以移民巴勒斯坦,但必须把财产换成德国商品,到了巴勒斯坦再卖掉换钱。

合作还不止于此,1937年,负责"犹太人问题"的纳粹官员艾希曼亲自访问巴勒斯坦,考察犹太定居点。

1938年"水晶之夜"后,所有犹太报纸都被查禁,只有宣传移民巴勒斯坦的《犹太评论报》继续发行。

这种合作看起来不可思议,但双方确实有共同利益,纳粹要清除犹太人,犹太复国主义者要人口,一个要"纯净"的德国,一个要"纯粹"的犹太国。

在巴勒斯坦的犹太移民中,逐渐形成了三个派系,赫茨尔的追随者主张用钱开路,本古里安主张用劳动建国,亚伯廷斯基则主张用武力征服。

亚伯廷斯基的思想最为极端,他认为犹太民族天生优越,阿拉伯人必须被压制,必要时可以全部清除。

这种思想是不是听起来有点熟悉?他确实受到了墨索里尼的影响,而墨索里尼又是希特勒的盟友。

从这个角度看,希特勒确实是犹太复国主义的"恩人",没有纳粹的迫害,就没有大规模的移民潮,没有移民潮,就没有今天的以色列。

英国的算盘

一战后,巴勒斯坦成了英国的托管地。英国人玩了一手高明的政治游戏。

对犹太人,英国说:支持我们打败奥斯曼,巴勒斯坦就是你们的,对阿拉伯人,英国说:帮我们赶走土耳其人,这里就是你们的独立国家。

英国的如意算盘是:引进适量犹太移民,让他们和阿拉伯人产生冲突,自己则以仲裁者身份永远控制这块土地,这就是典型的"分而治之"。

起初计划进行得很顺利,犹太移民带来资金和技术,阿拉伯地主乐意卖地赚钱,但英国没想到,哈瓦拉协议会带来如此大规模的移民潮。

1933年后,犹太移民数量激增,他们不仅买地,还只雇佣犹太工人。大批阿拉伯农民失去土地和工作,被迫离开家园。

更糟糕的是,犹太移民中出现了极端组织伊尔贡,他们不满足于买地,开始用炸弹"说服"阿拉伯人离开,商店、咖啡馆、公交车,到处都可能是袭击目标。

1936年,忍无可忍的阿拉伯人发动起义,英国为了平息事态,限制犹太移民入境,这下伊尔贡把枪口转向了英国人,他们炸军营、杀士兵,让英国人也尝尝恐怖的滋味。

二战期间,从伊尔贡中又分裂出更极端的莱西组织,他们的逻辑很"清奇":英国是敌人,英国的敌人是朋友,所以纳粹是朋友,他们真的试图与纳粹合作,共同对付英国。

这些组织的所作所为,让温和的犹太领导人都看不下去,但奇怪的是,他们非但没有被彻底清除,反而在建国后摇身一变成了政治领袖,这又是怎么回事?

四、从恐怖分子到总理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第二天,阿拉伯联军就打了过来,但战争的导火索其实更早就点燃了。

建国前一个月,伊尔贡袭击了代尔亚辛村,107名阿拉伯村民被杀,消息传开,大批阿拉伯人逃离家园,伊尔贡又攻占了雅法,原本各自为政的阿拉伯国家这才决定联合出兵。

战争期间发生了一件大事,1948年9月,联合国特使贝纳多特伯爵在耶路撒冷被暗杀,凶手正是莱西组织,讽刺的是,这位伯爵曾经从纳粹集中营救出6000多名犹太人。

这件事彻底激怒了以色列首任总理本古里安,他下令国防军炮轰莱西据点,强行解散伊尔贡,极端组织的成员要么被捕,要么转入地下。

但故事还没完,时间是最好的漂白剂,20年后,伊尔贡的指挥官贝京成为以色列总理。

30年后,莱西组织的领导人沙米尔也当上了总理,那些曾经被通缉的"恐怖分子",摇身一变成了"建国英雄"。

这些人上台后推行的政策,比他们当年的主张还要强硬,定居点扩张、军事占领、定点清除,当年的"恐怖手段"变成了"国家政策"。

结语

回顾这段历史,您会发现一个残酷的真相:在生存面前,道德往往是奢侈品。

犹太人经历了几千年的苦难,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学会了曾经加诸在自己身上的那些手段。

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这或许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悲剧之一,当年赫茨尔提出犹太复国主义时,他梦想的是一个正义、和平的国家,如果他看到今天的以色列,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以色列用70多年时间,从一个被迫害民族的避难所,变成了中东最强大的国家。

和平的道路还很漫长,但了解历史,至少能让我们明白:仇恨只会制造更多仇恨,暴力只会催生更多暴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6

标签:历史   以色列   帮凶   意料之外   受害者   答案   犹太   巴勒斯坦   犹太人   纳粹   英国   移民   希特勒   莱西   阿拉伯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