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亿收购崩盘!谷歌24亿闪电劫杀温莎,硅谷创业梦碎?

今年 5 月,硅谷传出大消息:OpenAI 正和 AI 编程独角兽温莎(Winsor)谈收购,估值 30 亿美元。

作为生成式 AI 浪潮里的明星公司,温莎年经常性收入曾破 1 亿美元,服务着 350 多家大企业和数十万日活用户。

公司上下都等着官宣,不少持股员工甚至开始憧憬财务自由 ,毕竟 “改变世界的同时赚钱”,是硅谷几十年来的默契。

但 7 月 11 日周五,一切戛然而止。当天消息称,OpenAI 和温莎谈崩了。紧接着,谷歌出手:24 亿美元拿下温莎技术的非独占许可,同时挖走 CEO 瓦伦・莫汉、联合创始人道格拉斯・陈和少数核心团队。

这是典型的 “人才收购”—— 巨头只带核心人物,留下的 250 多名员工,既没了 OpenAI 的股权机会,也分不到谷歌的钱。没了核心团队的温莎,眼看要成空心公司,《华尔街日报》说,当天有些员工当场哭了

转折来得很快。周五下午,前业务主管杰夫・班成了临时 CEO 稳住局面。快下班时,他收到竞争对手 ——AI 编程产品德文(Devon)的母公司科格尼申(Cognition)CEO 的邮件:“聊聊”。

第二天周六下午,两家 CEO 达成协议:科格尼申收购温莎剩余股权;周日敲定细节,周一签约。彭博社透露是九位数全现金交易,更关键的是,员工期权能变现,兑现还会加快。钱虽比预期少,但总比周五的 “噩耗” 强。

这场大戏在硅谷掀了热议,背后藏着两个问题:AI 初创公司有护城河吗?硅谷疯狂挖人,会引发更糟的后果吗?

AI 初创公司的护城河,越来越浅了?

温莎全程被动,核心原因可能是 “护城河不够深”。

作为 AI 编程工具,它的核心能力依赖 OpenAI 的 GPT、Anthropic 的克劳德(Claude)等底层大模型,自己的优势在 “上层”:更好的开发者体验、能灵活调用多模型的中立策略,还有积累的用户数据

但这些优势,正被巨头一点点瓦解

首先是底层模型 “卡脖子”。合作的巨头一变竞争对手,初创公司就难了。温莎和 OpenAI 谈收购的消息传开后,Anthropic 直接断了它用克劳德的权限,年经常性收入从 1 亿暴跌到 8200 万。就像面包店被断了面粉,生意没法做了。

其次是数据没优势。过去初创公司靠积累用户数据建壁垒,现在底层模型厂商手里也有用户数据 “副本”。比如温莎用户的数据,会间接流向提供底层模型的巨头,初创公司在数据上毫无优势。

最后是体验拼不过价格。剩下的优势只剩 “开发者体验”,但在价格面前,体验常要让步。比如另一家 AI 编程工具光标(Cursor)调价后,用户账单暴涨,很多人转头选了更便宜的产品,哪怕体验稍差。

更糟的是,温莎和 OpenAI 的谈判还撞上了微软。微软的 Copilot 本就是温莎的对手,而根据 OpenAI 和微软的协议,微软有 OpenAI 模型的独家托管权。

这意味着,OpenAI 若收购温莎,技术可能间接被微软用 —— 双方都不愿意,谈判拉锯到破裂。更要命的是,温莎没提前谈 “分手费”,一下子得罪了 Anthropic 和 OpenAI,只能被动接谷歌的条件。

说到底,AI 编程类初创公司的护城河太浅:底层模型被巨头掌控,数据没优势,体验拼不过低价,巨头一发力,它们很难招架。

“人才收购” 横行,硅谷的创业默契碎了?

谷歌对温莎的收购,是典型的 “人才收购”:只挖核心团队,付笔技术授权费,剩下的员工被丢在空壳公司,啥也得不到。

这种模式在硅谷越来越常见,正撕裂这里的创业生态

过去,硅谷有个默契:员工放弃大厂稳定薪资,加入创业公司,赌的是公司被收购或上市后,股权能换财务自由。但 “人才收购” 打破了这一点 ——99% 的钱给 1% 的核心团队剩下 99% 的人白干一场

类似的事这两年不少:去年,Character AI 被谷歌这么收了,Inflection AI 被微软拿了,Adapt 被亚马逊收编。剩下的员工不是被裁,就是看着公司缩水,再也起不来。

今年 Meta 买了 Scale AI 49% 的股份,核心是挖走 CEO 亚历山大・王,他一入职,Scale AI 就裁了 200 名全职员工和 500 名承销商。

这正在改变人才的选择。巨头为抢人,开的条件越来越诱人:纯现金、高薪,而且大厂是上市公司,股票兑现稳。相比之下,创业公司就算估值几亿,创始人扣掉投资人的份额,到手可能还不如去大厂。越来越多人想:“何必冒险创业?去大厂拿高薪不香吗?”

更严重的是,这可能扼杀创新。如果小公司永远长不大,创始人随时能 “抛弃” 员工投靠巨头,谁还愿意加入创业公司?没了新鲜血液,硅谷的创业生态可能越来越死气沉沉。

疯狂挖人潮背后,创业的未来会变吗?

这场挖人潮让不少人悲观:巨头能不计成本挖核心团队、抄技术,初创公司还有机会吗?

但也有乐观的声音:AI 的飞速发展,可能会改变创业 “玩法”。以前做独角兽,可能要 50 人、500 人,现在有 AI 帮忙,5 人、10 人甚至一个人,说不定就能做出估值上亿的公司。

OpenAI CEO 山姆・奥特曼提过 “一人独角兽”,五年前像天方夜谭,但未来五到十年,可能真会出现 “一个人撑起 10 亿美元估值公司” 的情况。

毕竟,AI 工具正大幅降低创业门槛。代码能让 AI 写,客服能让 AI 做,市场分析、数据处理也能靠 AI。小团队甚至个人,靠精准的需求洞察和 AI 工具,或许能快速做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不用再像过去那样依赖大团队。

当然,巨头垄断不会消失,只是创业形态可能变了:不再追求 “大而全”,而是 “小而精”;不比团队规模,比对 AI 工具的运用和对用户需求的敏感。

温莎的故事像面镜子,照出当下硅谷 AI 创业的困境:依赖巨头技术,护城河脆弱;“人才收购” 动摇着创业生态。

但同时,AI 也在为创业开新路 —— 或许未来的硅谷,不再是巨头的独角戏,而是小团队靠 AI “以小博大” 的新战场。至于这场变革会走向何方,还得看更多 “温莎们” 的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5

标签:科技   硅谷   闪电   巨头   公司   微软   团队   核心   护城河   员工   数据   底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