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为救钱学森,中国付出了什么代价?筹码大到让美国无法拒绝!

1955年9月17日,美国洛杉矶港口,“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缓缓驶离岸边。甲板上站着一位面容憔悴但目光坚定的中国学者和他的家人,他就是被美国软禁长达五年的钱学森。

面对众多记者,钱学森说道:“今后我打算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的国家,以便他们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而这一刻的到来,背后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付出的巨大努力,为了让钱学森能顺利回国,在1955年的日内瓦会议上,我国一度给出了让美国无法拒绝的条件。

钱学森于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三天后随父母回到杭州。他在杭州方谷园2号度过了童年时光。这是一座白墙黛瓦的江南三进院落,是钱学森母亲的嫁妆。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是一位教育家,曾留学日本,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师范教育,与鲁迅、许寿裳等文化名人相识相交。

回国后,钱均夫先后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浙江省立第一中学等校任教任职,还曾在北洋政府教育部、浙江省教育厅等部门工作。

钱学森后来回忆说:“父亲是我的第一位老师。他很懂得现代教育,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这些艺术课。”

母亲章兰娟则是一位“感情丰富、纯朴而善良的女性,而且是个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孩子行善事的母亲……她的慈爱之心给了钱学森深远的和连绵不断的影响。

1929年9月,钱学森以总分第三名的成绩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攻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当时他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关注在铺轨上飞驶的火车,决心献身于“铁道救国”。

在交大求学期间,钱学森接受了严格的专业训练。他的一份水力学试卷至今仍被保存着:考试共6题,钱学森全部解答正确,只是最后一题的公式推导中“Ns”漏写了一个“s”,被扣去4分,最终得到96分。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本空军对上海进行狂轰滥炸。由于没有制空权,中国守军遭受了巨大伤亡。这一事件改变了钱学森的人生轨迹,他决定从铁道工程转向航空工程,立志要学习能打下日本飞机的本事。

1935年8月,钱学森作为庚款留美公费生赴美学习。他先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系研究生,一年后获得硕士学位。随后他转入加州理工学院,拜见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

冯·卡门是匈牙利籍犹太人,毕业于布达佩斯皇家工业大学,1934年移居美国,在加州理工学院主持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航空系。他是第一个从理论上说明人类实现超音速飞行可能性的人,后来摘取了“超音速时代之父”的桂冠。

钱学森与冯·卡门的第一次见面十分成功。冯·卡门后来回忆道:“这个年轻人个子不高,带着认真的神情,回答我的问题时精确得非同寻常。我立刻被他的聪慧和敏捷打动了,建议他到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在冯·卡门的指导下,钱学森攻读博士学位的课题是高速空气动力学,这是当时的科学尖端课题。1939年,钱学森获得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钱学森与冯·卡门合作提出了 “卡门-钱近似”公式(也称为“卡门-钱学森公式”),为飞行器克服音障和热障提供了依据,直接促成了美国超音速飞机的诞生。这是航空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

由于在空气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钱学森成为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并担任古根海姆喷气推进中心主任。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钱学森立即决定回国报效祖国。他向好友、交大校友罗沛霖表示:“我想尽快回到国内,实现留学美国的最终目的,把我的知识贡献给祖国。”

1950年8月,当钱学森一家准备登上飞往中国的飞机时,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却将他堵在了机场,借口是他的行李中存在“机密文件”。不仅如此,他多年来积攒的八百多公斤笔记、资料也被美国人扣下。

9月7日,美国联邦调查局将钱学森扣押在特米诺岛监狱。钱学森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半个月的时间,我一直被关在一个密不透风的小屋里,不能和任何人联系,到了晚上每隔十五分钟他们就会打开一次灯,打断我的休息。”

虽然在加州理工学院师生和钱学森的老师冯·卡门的共同努力下,钱学森最终被保释出狱,但他的行动受到了极大限制,活动范围不得超出洛杉矶的县界,往来信件也必须先经过联邦探员的审核才能发出。

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甚至宣称:“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

在被软禁的五年期间,钱学森和妻子蒋英常常只能夫吹竹笛、妻弹吉他,以共同演奏古典室内音乐来排解寂寞与烦闷。

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一直关注着钱学森的情况。1954年4月,在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就提出了在美中国平民的回归问题。

当时美国方面也有自己的需求。朝鲜战争中,我国俘虏了15名美方飞行员,美国政府非常想要迎回这部分人,对于美国而言,这11名空军飞行员更为重要,我国方面巧妙利用这一点,以此为契机争取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回归。

1955年6月,钱学森偶然在报纸上得知长辈陈叔通已成为中国人大常委会的副委员长。他决定铤而走险,给陈叔通写一封求救信。

为避免被联邦特工查出,钱学森将信写在了一张小香烟纸上,夹在妻子蒋英寄给妹妹蒋华的信中。这封信几经周转,最终送到了陈叔通手中,陈叔通立即将信转交给周总理,这封信成为中美谈判中的关键证据。

在1955年8月开始的日内瓦中美大使级会谈中,中国代表团成员王炳南以钱学森的来信为证据,与美方代表约翰逊进行了严正交涉。

面对钱学森的亲笔信,美国人哑口无言。在中国政府的坚决要求下,美方最终不得不同意钱学森回国。

1955年8月4日,美国移民局发出了允许钱学森回国的通知。9月17日,他带着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与钱学森同行的还有22位中国学者和留学生,他们都是在这场外交博弈中获准回国的。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一家终于抵达深圳。回到上海短暂探望父亲后,他于10月28日抵达北京。

回国后,钱学森立即投入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1956年2月16日,钱学森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上报,这份文件成为了中国导弹初创时期的纲领性文件。

当被问及中国人自己搞导弹行不行时,钱学森立即回答:“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

1960年11月5日,我国“东风一号”腾空而起,标志着中国有了自己的导弹。从1964年10月16日到1970年4月24日,在钱学森等人的努力下,中国相继成功完成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和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

2011年12月1日,杭州钱学森故居正式对公众开放。

至今,这处故居的房产所有人一栏仍登记着“钱学森”的名字,见证着一位杰出科学家跨越时空的爱国情怀。

钱学森曾经感叹:“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我终于回来了!”

这句话背后,是五年抗争的外交博弈,是一个民族招揽自己英才的坚定决心,也是一个科学家不改初心的爱国赤诚。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3

标签:历史   美国   筹码   中国   代价   当年   钱学森   卡门   加州   日内瓦   理工学院   导弹   我国   联邦调查局   航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