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最近似乎有点不一样。
不仅背景音乐换成了当年火遍大街小巷的千禧老歌,连门店里的取餐提示都变勤快了。
这背后藏着一桩40亿美元的大买卖!
博裕资本拿下星巴克中国60%股权,这个在中国火了26年的咖啡巨头,彻底换了“掌舵人”。

曾经的高端咖啡代名词,如今被瑞幸、库迪追着打,门店数连对手零头都不到。
博裕资本这波操作,是抄底还是接盘?它又能靠什么让星巴克“起死回生”?
谁能想到,当年让年轻人趋之若鹜的星巴克,如今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1999年刚进入中国时,它可是妥妥的“顶流”!
那时候中国人喝咖啡还稀罕,星巴克靠着舒服的座位、统一的服务,把咖啡做成了“小资生活标配”。
30多块一杯的拿铁,大家心甘情愿排队买,在店里谈生意、会朋友,“第三空间”的概念火遍大江南北。

可风水轮流转,2017年之后,星巴克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瑞幸带着9.9元的特价咖啡杀出来,直接戳破了星巴克的价格泡沫。
Manner、M Stand走“小而精”路线,小店面积不大,咖啡品质却不输星巴克,价格还便宜不少。
蜜雪冰城更狠,旗下幸运咖把咖啡卖到10块钱左右,在三四线城市疯狂开店,把喝咖啡变成了和喝奶茶一样的日常。
更让人意外的是,本土品牌的门店数量像“开了挂”。
截至2025年二季度,瑞幸门店已经冲到2.6万多家,库迪也突破1.5万家,而星巴克中国拼尽全力才开到8000家。

产品创新上,星巴克更是慢半拍,本土品牌每月上新5款,它俩月才出2款,连26年来第一次降价,都没能挽回流失的消费者。
不是星巴克不努力,而是中国咖啡市场的玩法,早就变了。
星巴克之所以选择博裕资本,核心就一个——它懂中国下沉市场。
现在的咖啡增量市场,早就不在一二线城市了。
欧睿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超3133亿元,下沉市场的潜力大得惊人。
瑞幸的县域门店,每天卖的杯数能达到城市门店的85%,客单价还比城市高12%。

可星巴克自己闯下沉市场,却屡屡碰壁。
直营模式让星巴克成本居高不下,就算把门店面积从200平米压缩到80-120平米的“小店”,客单价还是要25元,比瑞幸的18元、幸运咖的10元贵不少。
而且决策链条太长,想搞个本土化新品都要层层审批,等上市了,本土品牌的爆款都已经卖疯了。
博裕资本不一样,它可是下沉市场的“老玩家”。

投资过蜜雪冰城、极兔速递的它,最擅长的就是在三四线城市铺渠道、控成本。
这次合作后,星巴克要彻底变模式:一二线城市核心门店还保持直营,守住高端调性。
下沉市场全靠加盟,博裕资本帮着找靠谱的加盟商,还提供供应链支持,能快速把门店铺开。
这套路和当年麦当劳中国交给本土资本后疯狂开店的逻辑,一模一样。
星巴克中国易主,其实是中国咖啡市场的一个“风向标”。
曾经靠品牌溢价就能躺着赚钱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早年星巴克能成功,是因为它赶上了好时候,那时候大家对咖啡不了解,觉得喝星巴克就是有品位,愿意为品牌买单。
但现在,咖啡已经变成了日常饮品,消费者更关心“划算不划算”“方便不方便”。
本土品牌早就摸透了这个规则,拼的就是“效率”。
瑞幸靠数字化管理,库存周转只要7天,比星巴克快得多;Manner的小店坪效,是星巴克的2倍;幸运咖通过整合供应链,把咖啡豆成本降了30%。

这些“硬实力”,正是星巴克缺少的。
博裕资本进来,就是要给星巴克装上“本土效率引擎”。
不过,挑战也不少。下沉市场的消费者对价格特别敏感,25元的客单价还是偏高。
加盟模式虽然能快速开店,但怎么保证服务和咖啡品质不翻车,是个大难题。
更关键的是,星巴克创始人还执着于“第三空间”的体验,觉得数字化会破坏品牌感,这种理念能不能和本土市场妥协,还是个未知数。

博裕资本不是来“拯救”星巴克的,星巴克也不是单纯“抱大腿”,这更像是一场双向自救。
星巴克有品牌和全球资源,博裕资本有本土运营能力和下沉渠道,两者结合,目标是冲击2万家门店。
未来的中国咖啡市场,不再是单一品牌的天下,而是效率和生态的较量。
星巴克能不能翻盘,关键看它能不能放下“巨头架子”,真正融入中国市场的玩法。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