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上了年纪,就像手机用了几年,总会担心“电池”不行了、“系统”出错了,动不动就想去检查一下有没有哪里坏掉。
有些人年年体检,每年比去年查得还多,甚至动不动就要来个“全身体检套餐”,项目多得像菜单一样翻几页都看不完。有时候连医生看了都想说一句:真没必要。

五十五岁以后,身体确实开始有点小毛病,但问题是,过度检查反而可能让人陷进不必要的焦虑。尤其是一些检查项目,看起来高大上,听着吓人,实则意义不大。
别以为查得越多越安心,事实刚好相反,有些检查不但查不出病,还可能让原本没问题的地方“被查”出问题。弄得人心惶惶,过上没病也不安生的生活。
最典型的就是全套肿瘤标志物检查,很多人一看到“肿瘤”这两个字就紧张,生怕漏查了什么重大疾病。其实这些肿瘤标志物,比如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等,本来是为了辅助判断已经发现的肿瘤性质而设的,不是拿来做健康人筛查的。

这些指标在身体有炎症、吸烟、饮酒甚至便秘的情况下也可能升高,很多时候就是“假阳性”,结果吓得人晚上睡不着,反反复复去复查,搞得心累。
更关键的是,早期癌症很多根本不会通过这些指标表现出来,就算是查全套,也并不能保证发现真正的癌变。这些检查的阳性预测值非常低,像甲胎蛋白用于肝癌筛查时,在高危人群中预测值才不到30%,更别说普通人群了。
有些人还迷信全身PET-CT,说能“从头到脚看个透”,真要有个啥病也逃不过。这种想法看着挺有道理,但其实太理想化。PET-CT的确是一种精密影像检查,能发现一些代谢活跃的病灶,比如某些肿瘤。

但这玩意儿本来是给已经发现病灶的患者用来进一步确诊或评估扩散用的。对普通没症状的人来说,全身扫一遍,不但花费高,辐射量也不小,检查一次相当于做了好几十次普通X光。
而且它有很高的假阳性率,很多良性的组织代谢也会活跃,比如炎症、增生之类的,PET-CT就可能把它们当成疑似肿瘤。这样一来,患者不仅要去做活检,还得反复查,心情崩掉,钱包也空掉。
有研究发现,对普通无症状人群进行PET-CT筛查,查出早期癌症的几率只有0.01%到0.1%,准确率不高,却会引发很多不必要的诊治。

再说骨密度检查,很多人一到55岁就每年查,生怕自己骨头“变粉”。可事实是,骨质疏松的变化没那么快,一年一次的检查完全没必要。
正常来说,骨密度变化的速度非常缓慢,哪怕是有骨质疏松的人,短期内骨量的改变都不会大到影响治疗决策。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相关指南中也明确指出,骨密度检查可以每2到3年复查一次,除非是正在接受治疗,才需要更频繁地检测来观察疗效。

对普通人而言,一年一次纯属过度,不仅多花了钱,也没起到应有的监测作用。再说骨密度仪器之间差异很大,每次换个地方查,数据都可能不同,反而让人一头雾水,觉得自己骨头“越来越虚”。
还有一个大家特别热衷的检查,就是冠脉CTA或者脑血管CTA。很多人一到这个年纪就觉得血管是“定时炸弹”,动不动就要做个CTA看看有没有斑块堵塞。
但问题是,这类检查属于有创检查,虽然叫“影像检查”,其实也是需要注射对比剂的。对肾功能不好的人来说,是有不小风险的。

而且CTA查出来的所谓“轻度斑块”并不一定代表有疾病,很多人几十岁开始血管里就有脂质沉积了,这其实是正常衰老过程的一部分,并不代表立刻就要介入治疗。
过度筛查反而会让这些本来不需要干预的问题被过度医疗。国际上多项研究都指出,预防性做CTA并不能有效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反而增加了医源性干预,比如吃药、做支架等不必要的操作。
过度体检还有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体检焦虑”。查得多,不代表知道得多,反而可能知道得太多,把一些根本无害的变化当成大问题。

有的人一旦查出一个指标异常,不管医生怎么解释都放心不下,网上各种查,越查越焦虑,最后发展成健康焦虑症。这种心理负担会影响睡眠、影响饮食,整个人都“查”出问题来了。
其实医生更希望大家在合适的年纪、合适的状态下做有针对性的体检,而不是一股脑查一堆项目,光是数据好看,不代表身体真的没事。
体检的本质是早发现早干预,但前提是得有科学的指导。不是越贵越好,不是查得越多越周到。真正有用的体检项目应该是有明确指征、有权威指南支持,并且能指导临床决策的。

现在很多机构为了卖体检套餐,把项目包装得花里胡哨,弄得人不选最贵的就觉得“是不是查漏了”。但医生知道,那些花钱买来的安心,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安心。
就像全套肿瘤标志物、PET-CT、骨密度年查和预防性CTA这种检查,看起来“高科技”,其实用处不大。把这些钱省下来,吃顿有营养的饭、出去走两圈、睡个好觉,对身体的作用更实在。
真要查病,也得是有症状、有风险、有医生建议的情况下来查。医生并不反对体检,但反对没必要的检查和虚假的安心。

有数据显示,在一项对全国15家医院调查中发现,超过60%的55岁以上人群曾接受过至少一次非指征性PET-CT或CTA检查,而这些人中有超过一半表示是“听说有用就查一下”。
真正通过这些检查查出早期问题的比例不到千分之一。这种效率和花费不成正比,反而造成了资源浪费。
健康是靠长期的生活习惯养出来的,不是靠年年查、月月查堆出来的。把时间花在规律作息、科学饮食、适量运动这些事情上,比躺在检查床上看着冰冷机器扫来扫去更有意义。

尤其五十五岁以后,更应该明白什么是真正值得做的,什么是看起来很重要其实“水分很大”的。
这几项体检,看着先进,其实并不总适合每个人。每次体检前,找个靠谱的医生问一问,定个合理的计划,比什么都强。
别总想着“查一遍就安心”,医学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身体也不是做题,做对了几道就能拿满分。太过在意反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健康本质,那就是过好每一天,不焦虑、不盲从、科学生活。
参考文献:
[1]王海燕. 临床肿瘤标志物检测的适应症与误区[J]. 临床误诊误治, 2023, 36(10): 45-48.
[2]郑东明. PET-CT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现状与争议[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 32(4): 221-224.
[3]李翠华. 骨密度检测间隔时间的临床研究进展[J]. 实用老年医学, 2025, 39(2): 112-116.
[4]韩斌. 冠脉CTA在无症状人群中的筛查价值探讨[J].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4, 13(5): 298-301.
[5]吴建平. 体检项目选择中的科学与误区[J]. 中华医学杂志, 2025, 105(8): 625-628.
[6]国家卫健委. 居民健康体检服务指南(2024版)[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4.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