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8月21日凌晨,克里姆林宫的红墙之内,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博弈即将落下帷幕。
当政变坦克缓缓撤离莫斯科街头,当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成员们一个个被押上囚车,苏联国防部长德米特里·亚佐夫知道,这个他用毕生精力守护的国家正在走向终结。
29年后的2020年2月25日,这位苏联最后一位元帅在莫斯科平静辞世,享年95岁。
随着他的离去,一段深藏多年的采访录音浮出水面,在这次采访中,亚佐夫对三位改变俄罗斯命运的政治人物——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和普京,给出了极其尖锐的评价。
为什么这段采访要在他去世后才能公开?从一个职业军人的视角,他是又如何看待这三个改变历史的男人的?
德米特里·季莫费耶维奇·亚佐夫,1924年11月8日生于西伯利亚鄂木斯克州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时,年仅17岁的他为了投身保卫祖国的战争,在入伍时谎称自己已满18岁。进入苏联红军后,亚佐夫被分配到第483步兵团担任排长,参加了列宁格勒保卫战。
在残酷的卫国战争中,亚佐夫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他因作战勇敢、有首创精神而获得团长的高度评价,并荣获红星勋章。
战后,亚佐夫在苏军中稳步晋升,历任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等职务。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他被派往古巴指挥苏军地面部队。
1979年至1980年,他担任驻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军中央集群指挥官。1986年,亚佐夫调任远东军区司令员,在此期间给戈尔巴乔夫留下了深刻印象。
1987年5月,一件震惊世界的事件改变了苏联国防部的格局。
德国青年飞行员马蒂亚斯·鲁斯特驾驶一架小型民用飞机,竟然避开了苏联严密的防空网,从芬兰直飞莫斯科,最终降落在红场上。这起事件让苏联的防空体系颜面扫地,时任国防部长谢尔盖·索科洛夫因此被迫辞职。
这年5月30日,戈尔巴乔夫果断任命亚佐夫为新的国防部长。
这个选择并非偶然——戈尔巴乔夫看中的是亚佐夫在军中的威望、丰富的指挥经验,以及他对军队现代化改革的支持态度。
戈尔巴乔夫选择亚佐夫,看中的是他在军中的威望和对改革的支持态度。
然而,两人却很快在改革理念上产生了根本分歧。
起初,亚佐夫确实支持军事现代化,认为苏联军队需要变革。
然而,随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深入推进,这位老军人越来越感到不安。
在经济领域,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导致了严重后果。1990年,苏联经济出现历史上第一次负增长,工业生产下降1.5%,国民收入下降4%,民众生活物资严重短缺。
更让亚佐夫担忧的是政治改革的方向。
1990年3月,苏联修宪废除了苏共作为国家领导力量的条款,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亚佐夫看来,这等于是在动摇国家的根基。
更让亚佐夫无法接受的是戈尔巴乔夫对西方的态度。
这位国防部长逐渐怀疑,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路线可能受到了西方的影响。
在一次采访中,亚佐夫提到了自己的担忧:他认为戈尔巴乔夫身边的一些重要顾问,如雅科夫列夫等人,在与西方的接触中可能被"策反",进而影响了戈尔巴乔夫的政策方向。
这种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
为了改善与美国的关系,戈尔巴乔夫不断削减核武器,甚至提出要彻底销毁核武器的设想。在军人看来,这就是在拆除国家的最后防线。
对于戈尔巴乔夫,亚佐夫的评价一针见血:"我们对戈尔巴乔夫看走了眼……我们国家非常复杂,民族众多,军队庞大,幅员辽阔。他没有能力领导这样的国家。"
到了1991年8月,局势变得更加严峻。
戈尔巴乔夫准备签署《新联盟条约》,这个条约将进一步分散中央权力,各加盟共和国将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对于亚佐夫等军方强硬派来说,这无异于主动肢解苏联。
于是,1991年8月19日,以亚佐夫为核心成员之一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了政变。
这个委员会由8人组成,包括副总统亚纳耶夫、总理巴甫洛夫、国防部长亚佐夫、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等苏联党政军高层。
他们的目的很明确:阻止《新联盟条约》的签署,恢复中央集权,拯救即将解体的苏联。
政变发生后,委员会宣布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无法履职,由亚纳耶夫代行总统职务,并在全国部分地区实施紧急状态。
然而,政变遭到了叶利钦的强烈反对。叶利钦登上坦克发表演讲,号召民众抵抗政变,莫斯科街头聚集了大量抗议者。
面对民众的抵抗和国际社会的压力,政变在三天后宣告失败。这年8月21日,戈尔巴乔夫重新掌权,政变领导人纷纷被捕。
八一九政变的失败,不仅没有拯救苏联,反而加速了它的解体进程。
戈尔巴乔夫虽然重新掌权,但他发现自己已经无法控制局面。
1991年8月24日,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
这一决定标志着苏联共产党的终结。
一个存在了74年、曾经统治着世界六分之一土地的政党就这样烟消云散。
随着苏共的解散,横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大国苏联也走向了最终的分崩离析。
如果说戈尔巴乔夫在亚佐夫眼里是个能力不足的改革家,那叶利钦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投机分子。
亚佐夫对叶利钦的评价相当严厉:"如果叶利钦想过要保留苏联,他就不会那么做。他是一个只考虑自己的人,带着一帮人瓜分了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
叶利钦原本也是戈尔巴乔夫的人。
1985年,戈尔巴乔夫将他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调到莫斯科任市委书记,为他的政治生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但两人很快就闹翻了。
1987年,叶利钦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公开批评戈尔巴乔夫改革步伐太慢,结果被撤职。
叶利钦的政治嗅觉相当敏锐。
他很快意识到,在苏联这艘大船即将沉没的时候,最好的策略就是抢先跳船,然后站在船边指挥"救援"。1991年6月,叶利钦当选俄罗斯联邦总统。八一九政变爆发时,正是他站出来反对政变,登上坦克发表演讲,摇身一变成了"民主英雄"。
但亚佐夫看得很清楚,叶利钦不是为了拯救苏联,而是为了埋葬苏联,然后从废墟中建立自己的王国。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迫不及待地接管了克里姆林宫。对于曾经提拔过自己的戈尔巴乔夫,他连收拾办公室的时间都不给就直接强行接管。这种忘恩负义的做法让亚佐夫很不齿。
更要命的是叶利钦推行的经济政策。
他听信了首席经济顾问叶戈尔·盖达尔的建议,盖达尔是一位主张激进市场化改革的经济学家,曾任俄罗斯代总理。
盖达尔提出了所谓"休克疗法",主张通过快速私有化、价格自由化等手段,让俄罗斯迅速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叶利钦声称这样做能让每个俄罗斯人都拥有股票、别墅、小汽车。
结果却是灾难性的。
"休克疗法"导致俄罗斯经济彻底崩盘,通胀率飙升,卢布大幅贬值,大量国有资产以极低价格被少数人收购,形成了寡头垄断。
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贫富差距迅速扩大。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资料显示,到1996年初,叶利钦的支持率已经跌至谷底,仅有5.4%,在所有总统候选人中排名第五,远远落后于俄共候选人久加诺夫。
面对如此低的支持率,叶利钦本应知难而退。
但这个对权力有着强烈渴望的政客却不愿放手。
在1996年的总统选举中,叶利钦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政府控制了绝大多数媒体为其造势,西方国家提供了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寡头们也全力为其背书。
通过这些手段,叶利钦最终在第二轮投票中以54.4%的得票率险胜久加诺夫,成功连任。
亚佐夫对叶利钦的执政表现给出了严厉评价:"叶利钦治理俄罗斯期间,他本人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他和他的手下为自己创造了天堂般的生活,却从未考虑过俄罗斯人民的死活。"
在叶利钦统治下,俄罗斯变成了寡头的天下。
他成了寡头的保护伞,用总统身份保证寡头们和西方国家的利益。在亚佐夫看来,叶利钦就是个"不择手段的野心家"。
经历了戈尔巴乔夫的理想主义和叶利钦的投机主义之后,亚佐夫终于在普京身上看到了希望。
1999年12月31日千禧年前夜,叶利钦突然宣布辞职,普京临危受命成为代总统。
当时的俄罗斯可以说是千疮百孔:车臣叛乱持续不断,寡头横行霸道,经济一片凋敝,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普京上台后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
车臣问题拖了多年,他没有像叶利钦那样拖泥带水,而是亲自开着苏-27战机飞越车臣战区,下令"哪里有叛军就坚决消灭"。通过空军配合空降兵特种兵的战术,他干净利落地赢得了第二次车臣战争。
这种敢于决断、敢于担当的领导风格让亚佐夫刮目相看。作为职业军人,他最欣赏的就是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
更重要的是,普京开始大刀阔斧地整治寡头。
这一举措的契机来自于2000年8月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事故。当时,这艘俄罗斯北方舰队的核潜艇在巴伦支海进行军事演习时发生爆炸沉没,118名船员全部遇难。
事故发生后,媒体大亨别列佐夫斯基企图借机攻击普京。他批评普京拒绝外国救援是"无能"的表现,并宣布要为遇难者家属捐款,以此来凸显自己的"爱心"。
但普京的反击出人意料地犀利。
他在公开场合质问别列佐夫斯基:"你捐款的钱是从哪儿来的?"这一句话直接戳中了要害。大家都知道,别列佐夫斯基的财富来源于1990年代的私有化过程中对国有资产的低价收购,本质上是对国家财富的掠夺。
这个反问不仅揭露了别列佐夫斯基的虚伪,更点燃了俄罗斯民众对寡头的愤怒情绪。从此,普京与寡头的较量正式开始。
普京对寡头的态度很明确:你可以继续赚钱,但别碰政治。这种铁腕手段正是当时俄罗斯最需要的。
因此,亚佐夫对普京的评价相当高:"当一个人拥有他这样的权力与能力时,只要他能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国际上坚持捍卫整个国家的利益,为了国家尽心竭力,让国防建设稳步向前,那么他就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战略家。"
据路透社报道,普京也称赞亚佐夫是"一位杰出的军事领导人"。
这种相互欣赏不是偶然的。在军事建设方面,普京的表现同样让亚佐夫感到欣慰。作为军事大国,俄罗斯必须有与美国开展军备竞争的实力。
普京深刻意识到,只有打造职业化、精英化的部队,将核力量运用到极致,才能在与西方的博弈中保持不败地位。
在国际关系方面,亚佐夫还曾向普京提出过一个重要建议。
1991年5月,时任苏联国防部长的亚佐夫曾访问中国,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模式印象深刻。他认为,中国在保持自然资源国有化的同时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经验,值得俄罗斯学习。
亚佐夫建议普京,应该借鉴中国的发展道路,既要搞市场经济,又要防止关键资源被寡头垄断。
从结果来看,普京确实没有辜负亚佐夫的期望。在他的领导下,俄罗斯逐渐从历史造就的泥沼中脱身而出,重新走上了强国之路。经济复苏,军力重建,国际地位提升,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成就。
亚佐夫的评价为什么要在他去世后才公开?答案很简单:太敏感了。
作为八一九政变的参与者,他对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批评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政治敏感性。
但这不妨碍我们从中读出历史的真相。三个男人,代表了俄罗斯转型期的三个不同阶段:戈尔巴乔夫的理想主义改革、叶利钦的混乱转型、普京的强势复兴。
戈尔巴乔夫确实是个悲剧人物。
他有改革的良好愿望,但缺乏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他想要的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结果却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历史给他的评价注定是复杂的:西方世界把他当作和平使者,但在很多俄国人眼里,他可能是历史罪人。
叶利钦的问题更加明显。
他虽然推翻了苏联体制,但建立起来的却是一个寡头统治的俄国。所谓的"休克疗法"让俄罗斯经济休克了,但疗法在哪里?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扩大,这就是他给俄罗斯带来的"民主"。
普京的成功在于他找到了适合俄罗斯国情的发展道路。他没有简单地复制西方模式,也没有完全回到苏联老路,而是结合俄罗斯的实际情况,走出了一条具有俄罗斯特色的发展道路。
站在2025年的角度来看,亚佐夫的评价显得格外具有预见性。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普京的"战略家"本色再次显露无遗。面对西方的全面制裁和军事压力,他没有退缩,而是坚决维护俄罗斯的核心利益。
这正应了亚佐夫那句话: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必须"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国际上坚持捍卫整个国家的利益"。
一位老军人的临终评语,勾勒出了一个大国三十多年的兴衰轨迹。
历史已经给出了初步答案,但故事还在继续书写。对于中国来说,从俄罗斯的历史经历中汲取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地走好自己的发展道路,或许正是这段历史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
参考资料:
更新时间:2025-07-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