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能量饮料市场里,东鹏饮料算是一匹黑马,销量上已经超过红牛系成了行业第一,可它这份成绩,背后藏着红牛自家“内斗”给的机会。
1995年,泰国天丝集团和华彬集团签了份50年的红牛代理合同;到了1996年,又补了个20年的合营合同,专门成立中国红牛负责运营。
本来想两份合同能让合作顺顺利利,可后来发现,这两份合同的效力争议,成了埋在日后的雷,2016年,天丝突然不愿再续商标许可,还要求华彬停止用红牛商标,到处打官司。
这官司一打就是近十年,至今没个终审结果,这场纠纷最受伤的是华彬红牛,现在它已经从京东、天猫这些主流电商下架了,连广告都不能投。
2019到2024这五年,销售额从223亿掉到210亿,虽说降幅不算大,但元气确实伤了。
天丝这边倒没闲着,2019年自己推出了两款红牛新品,一款叫牛磺酸饮料,一款叫维生素风味饮料,2024年这两款加起来卖了50到60亿。
可天丝也有麻烦,北边跟养元合作,南边跟百威合作,渠道没统一,导致牛磺酸饮料在南北卖价不一样,窜货问题特别严重;风味饮料又只盯着超市和加油站,下沉市场根本比不过东鹏。
更有意思的是消费者,现在市面上三种红牛,华彬的、天丝的,搞不清哪个是原来的款,对红牛的信任度也降了。
不少华彬的经销商,一边怕货物积压收不回钱,一边被天丝起诉,无奈之下就转去卖东鹏了。
如此看来,红牛这十年没争出结果,最受益的就是东鹏,人家趁这功夫加大广告投放,消费者心里慢慢就记住东鹏了。
讲完红牛,再看东鹏的其他对手,像乐虎、体质能量这些,其实根本没能力跟东鹏抢全国市场。
乐虎是达利集团的,体质能量是中沃的,它们都学东鹏走性价比路线,主打下沉市场,可产品跟东鹏没多大区别。
本来想靠着性价比跟东鹏掰掰手腕,但后来发现,东鹏的渠道精细化程度根本不是它们能比的,东鹏早就做了数字化转型,终端网点管得特别细,而这些对手还在用传统的大流通模式,只能在自己的老家守住一小块市场,想往全国扩太难了。
还有华彬旗下的战马,2017年推出时想当红牛的替代品,可口感跟红牛差太多,后来华彬忙着跟天丝打官司,也没心思管它,市场份额越掉越低。
但东鹏也不是只靠对手失误,它自己也在提前布局未来,毕竟能量饮料受众就那么多,卖得再好也有天花板。
2024年,东鹏推出了“1+6”战略,以能量饮料为基础,再做运动饮料、茶饮料、即饮咖啡这些品类,想培育出几个10亿级、30亿级的新品,这里面最成功的要数运动饮料“补水啦”。
疫情期间,国家卫健委说要补充电解质,大家才开始关注电解质饮料,这个赛道一下子就火了,2021年市场规模还不到20亿,2024年就涨到110亿。
东鹏2023年中开始推补水啦,靠着1升装卖6块钱的低价,再加上“一元乐享”的活动,很快就打开了市场。
更关键的是,东鹏把能量饮料的300万家终端网点都用起来了,而外星人、宝矿力这些对手,网点还不到100万家,还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老实讲,东鹏这招“渠道复用”太聪明了,2024年补水啦就卖了15亿,2025年上半年更是卖了去年一整年的量,成了东鹏第一个10亿级的新品。
聊完东鹏的业务,就得说说大家关心的投资问题了,不少人问现在能不能买东鹏的股票,我觉得得客观看。
短期来说,东鹏的能量饮料增长速度慢下来了,补水啦这些新品虽然卖得快,但利润还没跟上能量饮料,之前东鹏估值跟利润增速匹配,现在增速降了,估值怕是会跌,这风险得注意。
可长期看,东鹏的优势也很明显,它是国内软饮行业里第一个把数字化做透的,“五码合一”系统让终端管理、经销商协同都特别高效,这一点别的公司想学都没那么快。
而且东鹏的渠道壁垒太深了,只要后续能再做出几个像补水啦这样的新品,比如茶饮料或者咖啡能做起来,从单一品类公司变成平台型公司,未来还是有看头的,当然,风险也不能忽略。
要是红牛官司突然有了结果,不管是天丝还是华彬赢了,很可能会跟东鹏打价格战;新品要是没做起来,东鹏还是会受限于能量饮料的天花板;还有出海业务,管理层说要做5到10年,短期根本看不到效果。
所以综合来看,现在投东鹏得等机会,要是估值能跌到25倍左右,对应它的利润增速,性价比就出来了。
要是现在急着买,怕是会承受估值下修的压力,东鹏这家公司本身是好公司,就是得找个合适的时机入手。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