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将x86 CPU与RTX GPU集成到同一封装中,英特尔与英伟达正瞄准高端台式机、笔记本和游戏主机市场——而该领域目前由AMD的APU占据优势。
近年来,AMD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并非性能强劲的桌面级CPU或能效出色的笔记本芯片,而是APU(加速处理器)。这种芯片堪称独立显卡的杀手,目前最强的APU是AMD的锐龙AI MAX+ 395,它集成的Radeon 8060S核显性能与桌面版RTX 4060和移动版RTX 4070性能相当;锐龙 Z1 Extreme的Radeon 780M核显性能相当于RTX 3050;即使是最低端的锐龙5700G,集成的Radeon Vega 8核显也可平替GTX 1050 Ti,在游戏主机、掌机与笔记本领域均有出色表现。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的PS4和Xbox One时代,游戏主机就广泛采用了AMD的APU方案,为当时因推土机(Bulldozer)架构失败而面临生存困境的AMD续了命。直到今天的PS5时代,AMD APU仍被索尼和微软使用;SteamDeck和ROG Xbox Ally等新兴的PC掌机同样采用了AMD APU方案。
如今,凭借锐龙AI 300系列,AMD成功将16核Zen5 CPU、RDNA3.5 GPU以及50TOPS算力的NPU集成到单一高能效芯片中。这种集成优势,此前英特尔和英伟达单方面都无法匹敌。但如今,局面可能迎来改变。
在英伟达以50亿美元入股英特尔后,两巨头意外联合宣布,两家公司将合作开发x86架构系统级芯片(SoC)模块:将英特尔x86 CPU与英伟达RTX GPU芯片通过NVLink总线和统一内存连接,封装为一体。这类“RTX SoC”定位高端集成芯片,无需独立显卡即可为笔记本、台式机及游戏主机等消费级设备提供算力支持。面对这一合作,AMD该感到担忧吗?
两家公司的合作思路很简单:英特尔提供CPU核心模块,英伟达提供GPU核心模块,通过英特尔先进的Foveros3D封装技术与EMIB嵌入式多芯片互连技术,将两者集成到单一多芯片封装中——这两种技术正是英特尔用于自身高端平台芯片堆叠与连接的核心方案。而其中最关键的连接纽带,是用到了英伟达专属的NVLink总线:其封装内带宽最高可达900GB/s,是PCIe4.0的10倍以上。
这种设计与AMD的APU有相似之处:单一封装、共享内存池、CPU与GPU协同工作。但两者的规模存在本质差异:AMD的Strix Halo APU最多仅搭载40组RDNA3.5计算单元与50TOPS算力的NPU,而英特尔和英伟达的SoC却能集成完整的RTX级GPU,包含光线追踪核心、张量核心,以及针对游戏与AI优化的CUDA计算吞吐量。
在合作宣布后的联合发布会上,英伟达CEO黄仁勋将其称为“全球首款全新品类的集成显卡笔记本”。英特尔与英伟达的构想,本质上是自上而下重新定义CPU封装的功能边界:不再是内存重复配置的独立计算单元,而是更接近单一加速核心的系统——x86 CPU与RTX GPU融合在同一散热范围内,可覆盖从轻薄本到AI工作站的全场景需求。
AMD的Strix Halo APU绝非弱者,这款基于台积电4nm工艺的芯片,最高搭载16核Zen5 CPU与40组RDNA3.5 GPU,支持128GB LPDDR 5X-8000内存,内置32MB缓存与50TOPS算力的独立NPU。其性能堪比桌面版RTX 4060,且封装更紧凑、能效更出色,AMD也一直以无需独立显卡为卖点推广。但不可否认,它仍受限于集成显卡的固有短板:功耗与带宽天花板。
而英特尔和英伟达的合作方案,正直接针对这些短板发力。据黄仁勋介绍,这款SoC集成的并非低端移动级GPU芯片,而是完整的RTX级芯片——意味着它将具备完整的光线追踪、CUDA计算与张量核心功能,相当于将独立RTX GPU集成到CPU封装中。此外,NVLink总线的加入,不仅提供了远超PCIe的带宽,还大幅降低了延迟,让CPU与GPU共享内存时的带宽损耗与延迟问题几乎可忽略。同时,Foveros3D封装技术允许CPU与GPU分别采用最适合自身的工艺节点制造,无需像单芯片那样妥协性能。
相比之下,AMD集成显卡必须与CPU、NPU共享芯片面积,性能自然受限。黄仁勋在发布会上解释道:“英伟达的GPU基于台积电工艺制造,而通过多技术封装能力,我们能将英伟达GPU芯片与英特尔CPU连接,这种技术混搭的思路非常出色。”
但芯片的实力不能只靠发布会宣传。这两家公司看似强强联手,但并不能简单的“1+1=2”,面临的实际挑战包括:协调不同代工厂、不同工艺节点的芯片生产;在笔记本有限的散热空间内优化温控;以及说服PC厂商大规模采用这款全新高端芯片。
RTX SoC其实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可挖掘。目前搭载酷睿Ultra CPU与RTX独立显卡的笔记本,未来完全可直接采用这款单芯片方案,这意味着主板体积更小、供电系统更简洁,CPU与GPU之间无需再争抢散热资源。更少的硬件组件可能降低故障率,甚至降低成本,尽管具体成本仍受多种未知因素影响。
品牌效应也是重要优势。长期以来,AMD始终难以让PC用户相信集成显卡能胜任重度游戏,即便其APU性能已追平甚至超越入门独立显卡。但英伟达不存在这一问题:只要贴着“RTX”标识,起码游戏玩家就会认可它性能强劲。PC大厂们也会乐于利用这一品牌优势,即便芯片成本更高。要知道,英伟达占据全球90%以上的独立显卡市场,“RTX”标识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地位,是AMD从未企及的。若英特尔能将这款SoC的定价控制在合理范围,华硕、微星等主流品牌大概率会争相采购。
当然,成本也是绕不开的问题:将英特尔尖端CPU与英伟达高端GPU芯片集成,成本自然不低。AMD的APU或许在峰值性能上略逊,但凭借CPU、GPU、NPU全自研垂直整合的优势,造价更低廉,芯片筛选也更简便。因此在入门游戏主机、主流生产力笔记本等价格敏感型市场,AMD仍能守住阵地。
面对英特尔和英伟达的合作,AMD的优势在于其“可控性”:其APU产品线完全自研,从设计到整合全程可控;而英特尔与英伟达的方案,本质是将两家厂商、不同工艺节点、不同代工厂的芯片拼凑在一起。但从PC大厂们的角度看,这种差异或许无关紧要——只要英伟达成品的SoC比CPU+独立GPU组合更便宜、比AMD APU性能更强,选择就毫无悬念。
不过,目前这一切都在起步阶段:英伟达成品合作的芯片最早也要到2027年才可能落地,且不死心的英特尔已明确表示仍不会放弃市场存在度基本为0的Arc显卡业务。但毫无疑问,英特尔与英伟达正打造一套全新的技术体系,这可能对AMD APU构成生存级威胁。要知道,APU的设计初衷,就是帮AMD突破入门笔记本市场,向游戏本甚至小型台式机领域扩张。但英伟达成品承诺的是“超越这一水平”的性能,且其拥有AMD难以轻易匹敌的技术专利(如RTX光线追踪、CUDA生态)。
这场合作最关键的是“如果”,如果英特尔能按时交付尖端x86 CPU核心;如果英伟达的GPU芯片能与英特尔CPU顺畅协同;如果基于NVLink的统一内存在实际应用中能达到理论性能;如果PC大厂能大规模接受这种全新方案。
目前来看,首款合作芯片的发布时间最早可能延至2027年,这为AMD争取了应对时间,也给RTX SoC留下了巨大的执行风险。别忘了英特尔2017年失败的KabyLake-G项目,当时它尝试将自家CPU与AMD显卡集成,结果连一代产品都没能撑过。但此次的风险与回报远胜以往,如今AI负载激增,游戏笔记本又是高增长市场,英特尔自身的显卡长期落后,英伟达也需要制衡AMD,二者都亟需这场合作来稳固自身地位。
若英伟达成品能成功落地,AMD将在其一手开拓的APU市场中,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峻竞争。而在显卡领域长期处于落后地位的英特尔,也将会拥有内置RTX的核心竞争力。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