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民!中国企业在赞比亚发生事故,当地民众开口就要800亿赔偿

事故刚刚发生,赔偿就敢开口要800亿美元?

这不是狮子大开口,是直接开了个金矿口,9月18日,赞比亚谦比希的尾矿坝溃坝事故,让中国有色矿业闪电式登上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

可让人更惊掉下巴的,是事故还没厘清责任,部分当地民众和相关代表就火速启动索赔程序,直接开出800亿美元的“天价账单”,这比赞比亚一年的GDP还多了两倍。

事故有责任可以谈,赔偿有依据可以协商,但这种天文数字式的“索赔”,到底是谈赔偿,还是搞勒索?

处理得快,赔得也不慢,中国企业不是来跑马圈地的

事故一出,舆论齐刷刷看向中方企业怎么应对,结果还真没让人失望。

溃坝发生在9月18日下午,到了19日凌晨三点,泄漏点就被成功封堵,不到24小时完成应急处置,这效率就问一句,哪个跨国企业能做到?这不是“应付一下”式的公关稿,而是实打实的工程队连夜加班干出来的。

这种反应速度和执行力,背后是中方企业在非洲多年的经验积累,也是一种对东道国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体现。

而且,公司不是把事堵住就拍拍屁股走人,事故发生后,企业第一时间发布公告,主动通报事故情况,信息透明到什么程度?连投资者都提前知道了赔偿计划。

这种不回避、不遮掩的态度,在很多跨国公司里都是稀缺品,要知道,国际上有些企业出事后,先是三缄其口,等到舆论炸锅才出来“解释”,中方企业这操作,算得上是教材级别的危机公关。

赔偿问题上,也不是装聋作哑,中国有色矿业旗下的谦比希湿法冶炼公司,已经根据赞比亚环境管理局的初步评估,对受损农田、养殖水体等进行了补偿。

不是象征性补一两户,而是实实在在地启动了赔偿程序,这说明什么?说明企业承认事故造成了局部影响,愿意为此买单,态度摆得明明白白。

更重要的是,企业还承诺开展环境修复治理,配合独立第三方进行影响评估,这可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长线思维,目的是把“合作”这根绳子拉得更紧,而不是一出事就抽身跑路,这种负责任的态度,是中方企业在非洲站稳脚跟的基础。

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800亿美元的天价索赔横空出世,把这起本该是环境与责任的讨论,一下子拉进了“讹诈”与“舆论操控”的漩涡里。

800亿赔偿?比整个国家GDP还多,这不是赔钱,是赔命

先不说有没有法律依据,光看这个数字,800亿美元,已经超出常识和逻辑。

2024年,赞比亚的GDP总量大概263亿美元,换句话说,这次的索赔,等于一个国家三年多的全部经济产出,这不是赔偿,这是想让企业直接关门大吉。

就连国际上著名的环境灾难,比如美国的墨西哥湾漏油案,最终和解金额也就200多亿美元,还是在造成大面积生态破坏的情况下,谦比希这次尾矿坝溃坝,虽然确实有环境影响,但从规模和后果来看,远不到毁天灭地的程度。

那800亿从哪来的?据目前公开的信息,这笔索赔是由一百多名当地居民联合提出的,但真正有法律授权的,只有11人,这就像一场只有少数人签名的集体起诉,却试图代表整个社区全体发声,程序正义从起点就已经打了折扣。

更诡异的是,索赔方还没有拿出一份完整的环境损害评估报告,也就是说,连损失到底多大都没厘清,赔偿金额就已经坐地起价,这种操作,不得不让人质疑,这到底是为了补偿损失,还是借机搞“碰瓷式谈判”。

中方企业也不是吃素的,已经聘请了当地的顶级法律团队启动应对程序,该走的法律路子一条不少,企业不会因为怕麻烦就认了这笔天价账,也不会因为怕舆论就放弃维权,企业说得很清楚:他们已经按照赞比亚政府出具的报告进行了赔偿,新的索赔没有法律依据。

但真正有意思的,还不是索赔金额,而是背后的叙事之争,一些西方媒体开始把这起事故包装成“中国企业在非洲掠夺资源、破坏生态”的大话题,甚至有媒体直接套上“殖民式开发”这种帽子。

这种情绪性的叙事,忽视了事故被迅速控制、责任被积极承担的事实,反而把焦点引导到“外资压迫本地社区”的情绪上。

这不是新闻,这是情绪操控,一个企业的个案,被硬生生扯成了地缘政治的代言词,你说企业背锅也就算了,现在连补锅的机会都不给,这种叙事风向背后,其实就是对中非合作模式的一次“试探性打压”。

而且,当前企业还面临一个技术性“卡脖子”:复产环评迟迟无法推进,本地环保机构和企业在评估标准和机构选择上出现分歧。

这看起来是技术流程问题,但在舆论和谈判的背景下,这种“技术卡点”很可能被赋予了更多战略意味,换句话说,有人不希望事情解决得太快,拖得越久,企业损失越大,谈判筹码就越多。

合作不是单行道:中非关系经得起事故,但经不起算计

这次事故不是第一次中国企业在海外遇到“舆论+法律+经济”三重夹击,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但它足够典型,值得我们重新审视中非合作的生态。

先把话说清楚:中国企业在非洲不是慈善家,但也不是掠夺者,拿赞比亚来说,中国企业过去20年在当地投资数十亿美元,修了路、建了厂、带来了成千上万的就业岗位,甚至很多基础设施项目,都是中国资金和技术支持下完成的。这种实打实的贡献,不该因为一场事故就被抹杀。

但要长期合作,光有诚意远远不够,还得有规则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非洲各国法律体系差异大,社区结构复杂,很多地方的“民意”往往被少数组织或利益集团代言。

中国企业“走出去”多年,已经不再是“初出茅庐”,但如何在不熟悉的法律文化环境中规避风险、避免被“借势敲打”,仍然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更关键的是,“一带一路”进入下半场,讲故事的能力比拼项目本身还重要,你做得多,不如说得好,你赔得快,不如解释清,这次谦比希事故,从企业反应到信息公开都算得上合格,但在国际传播层面,仍显被动。

对外沟通策略、舆论引导能力和危机叙事反应机制,都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必须补的课。

但合作不是单向的,对赞比亚来说,如果真希望吸引长期投资,就不能靠“天价索赔”来吓退投资者,中方已经表示,愿意通过对话解决当前问题,前提是基于法律、基于事实,而不是情绪主导和利益操控。

如果每一次合作都可能变成一次讹诈,每一次事故都可能演化成一次全面冲突,那这种环境,不仅中国企业不愿意来,其他国家的投资者也会望而却步。

谦比希的尾矿坝缺口早已封堵,但真正难补的,是信任的裂缝和规则的偏差,800亿美元的索赔,不是一份认真的赔偿清单,而是一场对中非合作信任机制的“压力测试”。

中方企业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依法维权、积极沟通,这不仅是为自己正名,也是为未来更多中国企业在非洲的路,铺一条可持续的轨道。

合作之路不怕有坑,就怕有人挖坑,但只要守住规则底线,把握事实逻辑,这种风波终究挡不住真诚合作的脚步。

每日经济新闻

2025-9-2100:20上海每日经济新闻.

中企遭800亿美元天价索赔!中国有色矿业回应:防渗膜被盗割等原因导致溃坝,已履行修复义务和赔偿,新索赔无依据

每日经济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财经   赞比亚   刁民   中国企业   民众   事故   企业   非洲   中非   舆论   中方   美元   环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