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中国富人为何逃离新加坡?中国不给面子,那也只是个县了

曾几何时,新加坡一度是东亚富豪们资产避险和身份配置的应许之地。尤其是在前几年,一些人高调唱衰香港的时候,新加坡的媒体和部分精英没少阴阳怪气,摆出一副“舍我其谁”的架势,似乎“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不日就将花落狮城。

然而,风水轮流转。最新的风向,开始变了。

从新加坡到迪拜去

最近,英国《金融时报》的一则报道,像一块石头扔进了平静的水面,在华人富豪圈里激起了不小的涟漪。

报道点出一个现象:那些曾经将新加坡视为资产避风港的华人资本,似乎正在悄悄掉头,把目光投向了中东的迪拜。

这事儿有意思了。资本的流动,从来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感情用事,它的背后是冷冰冰的算计和对未来的投票。

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简单的市场选择,一处水草不丰了,就换个地方。

但如果深挖下去,你会发现,这不仅仅是资本的“搬家”,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新加坡作为所谓“全球金融中心”身份背后,那几道深刻且难以弥合的裂痕。

这场资本流向的转变,根本原因不在于政策的一时松紧,而是新加坡这个玩家,长期以来在角色定位上存在的三重根本性矛盾。

它的繁荣,本质上是一种“客栈式”的交易。它的体量,始终摆脱不了“县城级”的限制。

它在地缘牌桌上的位置,也越来越显露出“棋子化”的风险。正是这些深层矛盾在今天被彻底放大,侵蚀了它最引以为傲的核心价值——安全感。

客栈的规矩说变就变

前中航油(新加坡)的CEO陈九霖曾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形容新加坡的生存模式——开客栈。这个比喻一针见血。

客栈的生意逻辑很简单,它自己不产粮,不种地,它的繁荣完全依赖于路过的“客人”愿不愿意进来住店、消费,“赏钱”。

为了招揽这些富有的“客人”,新加坡这个掌柜的确实下过血本。

想当年,它主动为企业家们递上公民身份,甚至能把企业所得税从20%直接砍到3%,这种诚意,谁看了不心动?更别提那诱人的无资本利得税、无遗产税,以及相对低廉的个人所得税了。

这种模式的成功,完全建立在极致的重商主义之上。正如陈九霖所批判的,其文化底色就是“急功近利”和“利益至上”。

这种文化反映在待客之道上,就是当你风光无限、能带来巨大收益时,你是座上宾。可一旦你可能带来麻烦,哪怕只是潜在的风险,客栈掌柜的脸说变就变。

最近几年新加坡发生的事情,完美印证了这一点。随着全球对金融监管的收紧,尤其是在洗钱等问题上,新加坡感受到了压力。

它发现,一些客人的背景可能不清不楚,继续留宿他们,风险似乎要超过他们付的“房钱”了。于是,客栈的规矩改了。

金融审查力度骤然加强,获得身份的门槛也越提越高,一股明显的“劝退”效应在高净值人群中弥漫开来。

就连对待数字资产这类新兴事物,新加坡也一改往日的热情,变得格外谨慎和保守。

这种纯粹的利益交换关系,本身就是脆弱的。掌柜的可以因利而来,自然也会因风险而走。

资本,是这个世界上最“诚实”的客人,它不会跟你谈感情。当这家客栈的规矩变得严苛、服务不再周到时,它会毫不犹豫地寻找下一家。

恰好,迪拜出现了。那边的掌柜不仅热情好客,还直接推出了长达10年的“黄金签证”,给了足够的居留稳定感。

更重要的是,迪拜对数字资产等新兴领域张开了双臂,税收政策也稳定友好。渣打银行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里,来自东亚,尤其是中国客户,关于迪拜的咨询量暴增。

这说明,客人们已经用脚投票,选择了服务更好、阻力更小的新客栈。

县城的身板全球的梦

新加坡的雄心很大,一直想做全球的中心。但梦想和现实之间,往往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对新加坡而言,这道鸿沟就是它“县城级”的体量。

摊开地图看,这个国家就那么点大,700多平方公里,还没我们一个大点的县城大。

没有自然资源,更缺乏广阔的本地市场作为腹地。这种先天性的结构短板,决定了它很难依靠内生力量长成一个真正的巨人。

一个最直观的证明是,你很难说出几个由新加坡本土孕育、真正在全球市场呼风唤雨的超大型企业。

它在电子、生物工程这些领域也投入了多年,砸了不少钱,但始终没能形成具有全球统治力的核心产业。企业在本土长不大,无法实现规模化发展,这是个死结。

既然内生动力不足,那就只能靠外部输血。新加坡的经济,高度依赖外来资本和外部市场。

这其中,对中国的依赖尤其明显。其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的投资组合里,对华投资的占比一度超过了对新加坡本国的投资。

这等于说,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很大程度上与中国深度绑定在了一起。

这种依赖,在金融中心的竞争中更显其脆弱性。比如企业上市(IPO)这个核心业务,当阿里、小米这样体量的中国科技巨头选择上市地时,它们最终都投向了香港的怀抱。

为什么?因为香港背后,站着的是一个拥有完整产业链和庞大消费市场的中国,这种根基和底气,是新加坡无法比拟的。

当一个“县城”试图去承担“全球中心”的职能时,这种结构性的错配就会变得非常危险。

它就像一个体格不壮的人非要举起千斤重担,任何一点政策调整的失误,或是外部环境的风吹草动,都可能被无限放大。

它既没有足够的内部空间来缓冲风险,又将自己完全暴露在了外部环境的冲击之下。

骑墙者的危险游戏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新加坡都以其在中美之间的“骑墙”策略而自豪。

它玩得一手好平衡术:经济上,深度融入由中国驱动的区域发展,大口吃着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安全上,则紧紧依附于美国,寻求军事上的保护。

在和平发展的年代,这种两头下注的策略确实能让它左右逢源,两边不得罪。

但如今,世界格局变了,大国之间的博弈日益激烈,中间地带正在被迅速挤压。新加坡这种想把资本来源地的信任,和其地缘战略对手捆绑在一起的做法,其内在的矛盾性彻底暴露了。

对于那些将身家性命托付于此的华人资本而言,这个问题变得异常尖锐。资产配置,首要考虑的早已不是单纯的税收优惠,而是政治的确定性和长期的安全感。

把你的全部身家,放在一个在安全上依赖你母国潜在对手的地方,这本身就像是睡在了一颗定时炸弹旁边。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营商环境问题,而是一个根本性的信任问题。

当新加坡被其最大的资本来源地——中国,在政治上视为一个不可靠的伙伴时,其金融中心的信誉根基就开始动摇了。信任一旦瓦解,再多的优惠政策也无法弥补。

资本从新加坡流出,本质上就是一场对“安全感”的重新投票。为什么香港依然有吸引力?因为对华人资本来说,香港背靠中国大陆,无论如何都是“家里人”,有最终的稳定器和支撑。

为什么迪拜成了新宠?因为它在中东相对中立的地缘姿态,提供了一种远离大国直接冲突的确定性。

而新加坡,恰恰成了这个地缘棋盘上最不确定的那个格子。它的“棋子”属性越来越明显,这让那些寻求庇护的资本感到深深的不安。

没人愿意把自己的财富,放在一个随时可能被掀翻的棋盘上。

结语

所以,华人资本流向迪拜,绝非一个孤立的财经新闻。它是一系列深层矛盾激化后,浮出水面的必然结果。

这是新加坡“客栈”模式下,利益关系脆弱性的体现。是其“县城”体量与其全球野心之间结构性矛盾的暴露。更是其“棋子”定位在地缘政治变局中所面临的信任崩塌。

这三重矛盾环环相扣,最终共同指向了一个结果:新加坡作为资本避风港的核心价值正在流失。

说到底,当“客人”不再赏光,当背靠的大树不再给“好脸色”时,新加坡那套曾经引以为傲的精致平衡术,就玩不下去了。

它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些高净值的客户,更是其赖以生存的,作为顶级金融中心身份的根本信誉。

未来的十字路口已经出现。对新加坡而言,出路绝不在于简单的政策修补或是加大优惠力度。

它需要的是一次对自己身份的深刻反思和重构,去寻找一个与自身体量和地缘现实更加匹配的新平衡点。

否则,客栈迎来送往是常态,县城最终,也还是要回归它在世界地图上本来的坐标。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7

标签:财经   中国   新加坡   富人   面子   资本   客栈   地缘   体量   县城   香港   全球   客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