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对朱婷的称呼变了,两字之差释放强烈信号,郎平的话说对了

前言

“朱指导”三个字,比任何奖牌都重!

提起中国女排的辉煌,郎平和朱婷是两个绕不开的存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教练,提起朱婷都是赞不绝口。

而朱婷这个“千里马”能被发现,离不开郎平这个“伯乐”的发掘。

近日,新华社报道里,对朱婷的称呼变了,两个字的变动,已经悄然改写了她的人生标签,这不是偶然,而是官方叙事的转向。

“朱指导”

一个细微但意味深长的变化,悄然发生在官方媒体的报道里,新华社在提及中国女排的标志性人物时,笔锋一转,那个我们喊了多年的名字“朱婷”,变成了称谓庄重的“朱指导”。

这绝非偶然的笔误,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叙事转向,一个信号弹,预示着一个时代的价值坐标正在悄然重塑。

这简单的两字之差,背后涌动的,是一股远比赛场胜负更深沉的力量,它标志着朱婷的公众形象,正从那个在网前一锤定音的“胜利者”,向着一个在体系内播撒种子的“播种者”进行深刻迁移。

这不单是她个人职业生涯的自然延伸,更折射出中国体育对于“传承”与“遗产”的理解,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维度:一个真正的传奇,其价值的终极衡量,或许已不再是奖牌的数量,而是她能点燃多少后来者的火种。

要理解“朱指导”这个称谓的分量,我们必须先将时钟拨回到她作为“世界第一主攻”光环最耀眼的时刻,然后,直面那些光环也无法遮蔽的裂痕。

神话之所以动人,往往在于其并非完美无瑕,朱婷的运动员生涯,尤其是近几年的经历,深刻诠释了这一点。

2016年的里约,她是天神下凡,一人独揽179分,是无可争议的得分王。

她带领着中国女排,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逆风翻盘,尤其是在对阵东道主巴西的决胜局中,那记锁定胜局的重扣,至今仍是无数球迷心中沸腾的热血记忆,那时的她,是战无不胜的代名词。

然而,体育竞技的残酷性在于,它从不允诺永恒的巅峰,时间来到2021年的东京,严重的腕伤让她在赛场上步履维艰,曾经无坚不摧的扣球变得力不从心。

伴随着中国女排未能进入决赛阶段的挫败,那个被捧上神坛的朱婷,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了坠落的痛楚。

紧随而来的,是比身体伤病更磨人的舆论风暴,网络上的批评、质疑甚至恶毒的谣言铺天盖地而来,那个曾经为国争光的英雄,一夜之间仿佛成了罪人。

巨大的心理压力让她一度萌生退役的念头,她把自己封闭起来,连微信都不再打开,试图隔绝外界的一切声音,这不再是隔网相对的竞技,而是另一个维度、更加复杂和险恶的“战场”。

但朱婷没有选择在沉默中沉沦,她做出了一个超乎许多人想象的决定:拿起法律武器,她针对网络上的恶意造谣者,提起了刑事自诉,并在当年12月获得了法院的立案。

这个举动,超越了传统运动员的身份范畴,展现出一个现代公民的理性和坚韧,她拒绝被动地承受一切,而是主动为自己划定了边界,用规则捍卫尊严。

回头再看新华社的称谓之变,便多了一层深意,官方话语体系的调整,可以看作是对她这段艰难经历的一种无声回应。

不再单一地强调她“冠军”的标签,而是用一个更接地气、更强调责任与传承的“指导”来重新定位她。

这既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更高层面的价值引导——一个真正的强者,不仅能在顺境中登顶,更能在逆境中重塑自我。

赢的另一种方式

当“世界第一主攻”的光环被主动或被动地解构后,“朱指导”的形象才得以清晰地建立起来。

她的价值,不再仅仅通过个人在赛场上的得分来衡量,而是通过一种全新的方式——她能培养出多少“懂球的人”,能让多少人“赢”。

这绝非简单的客串,经过超过120个课时的系统培训,朱婷正式拿到了国家体育总局认证的国家级教练员资格。

她的新身份,有了最权威的背书,而在此之前,她早已将这个梦想付诸实践。

在她自己创办的青少年训练营里,她展现出了与赛场上截然不同的另一面,她反复强调的,并非单纯的扣球力量或弹跳高度,而是“阅读比赛”和“时机判断”的能力。

这是一种超越基础技术的“排球智商”的传授,直指当前排球人才培养中的一个痛点,她深知,技术可以练,但球感和意识,需要更高明的点拨。

这种“高明”的理念,又以最“笨拙”的方式呈现,在河南女排的城市联赛上,面对一群小学生球员,身高198的她会一次次地蹲下身子,几乎与孩子们平视,手把手地纠正她们的垫球姿势,那种耐心和谦逊,比任何一句“女排精神”的口号都更具感染力。

她用行动诠释了,传承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俯下身子的陪伴,更令人动容的是,她的知识正在被系统化地复制和传递。

她在训练中积累的厚厚笔记,被教练组视为珍宝,专门复印后分发给省内的青年梯队学习。

这意味着,朱婷的经验和思考,正在从她个人的财富,转变为河南乃至中国排球人才体系的公共资产,她正在构建一个可复制、可传递的知识体系。

这与她自己贴出的那张便签上的感悟形成了完美的逻辑闭环:“以前想赢,现在想让更多人赢”,这句朴素的话,恰好呼应了郎平多年前的一个预言。

郎平曾在2022年的一次内部座谈中说,朱婷未来会成为“排球领域的光”,如今,朱婷正在用行动诠释这束“光”的真正含义——从一个吸引目光的“光点”,成为一个照亮他人的“光源”。

那个像郎平的女孩

谈论朱婷的转型,绕不开一个名字——郎平,朱婷的这条路,既是对郎平“球员-教练”范式的忠实继承,更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一次重要进化。

她是郎平“最优秀的徒弟”,更是其传承理念的“升级版”执行者,这段师徒缘分,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宿命感。

当年,郎平在俱乐部初次见到那个瘦高的河南女孩时,就直言“她像我”,这句评价,不仅指技术风格,更是一种精神气质上的认同。

郎平看到了她身体里蕴藏的巨大潜力,也看到了她初出茅庐时的羸弱,当时,刚进国家队的朱婷体重不足65公斤,对于她近两米的身高来说,力量是最大的短板。

正是郎平,像母亲一样,自掏腰包为她购买蛋白粉,一点点帮她把身体“喂”起来,这种超越师徒情谊的关怀,为日后的信任与传承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从被发掘,到被培养,再到最终成为能独当一面的核心,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郎平在一条发给朱婷的短信中,动情地称她为自己“最优秀的徒弟”。

这个评价,在那一刻,是对她赛场表现的最高褒奖,但如今回望,这个“优秀”显然包含了更深远的期许。

一个“几十年一遇的天才”,这是国内外教练对朱婷的普遍共识,而郎平的伟大之处在于,她不仅发掘和打磨了这位天才,更在她心中种下了一颗“成为导师”的种子。

如今,这位天才通过获取国家级教练认证,亲自指导小学生,开办训练营,正在努力成为下一个“天才的发现者”,这形成了一个从“被发掘”到“去发掘”的完美闭环。

更重要的是,朱婷的实践,是对郎平模式的进化,郎平的执教生涯,重心始终在国家队层面,她的目标是打造世界顶尖的战力,铸造金字塔的塔尖。

而朱婷,在自己的运动员生涯远未结束时——她暂停了国外俱乐部的比赛,回国代表河南队备战全运会,与马龙、苏炳添一同登上央视的宣传封面,证明她仍是中国体坛的现役旗帜——就开始系统性地布局基层。

她的实践更早,也更下沉,从训练营到城市联赛,她把自己的黄金时间和宝贵经验,投入到了排球的“grassroots”(草根)层面。

这并非对郎平模式的否定,而是在当下中国排球人才体系建设需求下的一次必然进化:在有了闪耀的塔尖之后,如何让塔基变得更宽、更厚实,成了时代的新命题。

朱婷,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

从“朱婷”到“朱指导”,这两个字的变化,如同一声清脆的发令枪响,它宣告的,不仅是一个体育偶像身份的转变,更是我们这个时代对于“传奇”终极形态的一次深刻反思和重新定义。

朱婷用她的选择和行动,清晰地回答了一个问题:一个运动员的巅峰之后,最伟大的归宿是什么?不是在功劳簿上安享余生,而是回到起点,成为整个体系里的一颗种子。

她本可以走一条更轻松的路,但她选择了回到那片最需要耕耘的土地,这份选择,比她在里约奥运会决赛场上的任何一次重扣,都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结语

中国排球需要的,或许不是下一个横空出世的朱婷,而是千千万万个由“朱指导”们亲手点燃、对排球充满热爱与理解的火种。

她的转型,让抽象的“女排精神”,终于落地为一套具体、可操作、可传承的训练方法和育人理念,这,或许才是她为中国体育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

文丨太阳当空赵

编辑丨太阳当空赵

信息来源:

1.《朱婷变身“朱教练”》2025/10/2500:54:45来源:新华网

2.《朱婷返乡“执教”授课 助力河南排球发展》中新网河南2025年10月25日 17:32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9

标签:体育   信号   对了   朱婷   排球   里约   河南   赛场   新华社   教练   中国   体系   运动员   中国女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