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带着妻子苏菲来到波黑省首府萨拉热窝,要在全市进行巡游,这也是他们结婚十四年以来首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当中。
然而,就在斐迪南大公和妻子苏菲乘坐一辆敞篷汽车巡游的同时,突然从人群当中冒出六名刺客,掏出手枪朝着车辆不停射击。
刺客扔出了一枚手雷,恰好落在敞篷汽车上,幸好斐迪南大公是军人出身,眼疾手快,他立即捡起手雷抛出车外。
见此情景,司机加快了行进速度,眼看汽车就要驶进萨拉热窝市政厅,一场刺杀危机即将化解。
就在这个时候,斐迪南大公却命令司机调转车头,前往医院看望刚刚在爆炸当中受伤的市民。
由于受到惊吓,司机开车前往医院的途中不小心走错了路线,从而钻进了一条死胡同里。
就在司机准备调转车头的时候,胡同里面又出现了第七名刺客,刺客赶忙冲向汽车,拔出手枪射向车上的斐迪南大公和妻子苏菲,随着两声清脆的枪响,两人当场毙命。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经过一番调查,虽然查出刺杀事件是塞尔维亚人干的,但是奥匈帝国并不敢直接跟塞尔维亚开战,因为塞尔维亚背后站着俄国、英国和法国这三个军事大国。
而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内心深知,一旦奥匈帝国跟塞尔维亚开战,那么俄国、英国和法国必定不会置之不理。
就是因为有俄国、英国和法国在背后撑腰,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地区才会不惧奥匈帝国,偶尔还会联合奥匈帝国境内的斯拉夫人搞一些事情。
对于这些,奥匈帝国自然无法忍受,从此就对塞尔维亚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
因此,无论刺杀斐迪南大公和妻子苏菲的刺客是不是塞尔维亚人,塞尔维亚都得背上这口黑锅。
由于匈牙利首相蒂萨的强烈反对,奥匈帝国的内部就形成了两大阵营:一派是以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和蒂萨为首的主和派,另一派是以奥地利内阁为首的主战派。
那么,让奥匈帝国宣布向塞尔维亚宣战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呢?
斐迪南夫妇
得知斐迪南大公和妻子苏菲当街遇刺的消息以后,德国驻奥匈帝国大使在第一时间就告诫主战派的奥地利说:“你们千万不要用这种碰瓷的方式来挑起战争,从而把德国拉下水。”
当时的德国和英国、法国之间关系剑拔弩张,关系闹得很僵,所以德国驻奥匈帝国大使并不想让德国参与此事。
但是,德国(全称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突然大发雷霆,口中骂道:“是谁授权他这么说的,他简直就是个蠢货,我们必须要解决塞尔维亚问题,而且要立刻解决。”
其实,威廉二世也是蓄谋已久,他想要借助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之间的矛盾,进而打垮英国和法国。
1914年7月28日,在德国的煽风点火下,奥匈帝国正式向塞尔维亚宣战,俄国作为塞尔维亚的保护国,随即发布了军事动员令,法国、英国紧随其后加入进来。
历时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那么,威廉二世为什么要借助“萨拉热窝事件”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呢?
其实,威廉二世鼓动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只是一个幌子,他实际上想要把在背后支持塞尔维亚的俄国、法国和英国都拉下水,从而一举打垮他们。
威廉二世的母亲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长女维克,他刚出生的时候由于被英国的医疗团队操作不当,导致他的左臂留下了终身畸形,从而奠定了他仇恨英国的基础。
1888年6月,三十岁的威廉二世继承了德国皇帝的宝座,在宰相俾斯麦的政治主张下,使得德国的经济实力和工业能力逐步飞涨。
而德国的工业制造能够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步,也正是从俾斯麦当德国宰相的那个时候开始的。
有了先进的工业制造作为基础,德国生产的军事装备有了大幅度改进,部队作战能力提升了一个档次,就连部队的训练规格也成为了世界各国争相效仿的榜样。
因此,威廉二世当上德国皇帝的时候,正好赶上一个黄金年代。
虽然威廉二世的一只手臂留有残疾,但他却有当时整个欧洲堪称典范的君王仪态。
当时的德国是一个内陆国家,海岸线偏狭,隔海相对的又是世界上的海军强国英国,极具战略眼光的宰相俾斯麦就把精力放在了德国的陆军建设方面。
在俾斯麦的精心发展之下,使得德国的陆军成为一支实力强大的部队。
俾斯麦内心深知,尽管德国边境也有海岸线,但是面临的主要威胁还是来自陆地,他就采取“海上与英国结盟,陆上与俄国结盟”的政策,共同遏制法国。
而俾斯麦采取的这种策略,也给欧洲带来了四十多年的和平,直到威廉二世上台之后才发生变化。
威廉二世继承德国皇帝之后,为了大力发展德国海军,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下令“把海军部从陆军里面分离出来”,改变了德国延续多年的由陆军管辖海军的传统。
由于威廉二世和俾斯麦在政见上存在矛盾,他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逼迫俾斯麦辞去宰相之职,从而掌控了德国的最高权力。
没有了俾斯麦在身边碍手碍脚,威廉二世就可以放开手脚实施从小钟爱的“造舰计划”。
除此之外,威廉二世做的第三件大事就是,他亲自邀请《海权论》的作者美国军事理论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来到德国进行军事访问。
看到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被威廉二世邀请来到德国访问,德国的官员也都明白了威廉二世的目的。
于是,威廉二世又做了第四件大事,就是把跟自己政见相同的海军将领提尔皮茨提拔起来,让他担任海军参谋长。
威廉二世
当时,德国海军的想法还是“远洋破交战”,提尔皮茨经过研究之后认为,只是有巡洋舰还远远不够,必须要有战列舰的保护,否则是无法在远洋生存的。
在提尔皮茨的督促下,德国海军史上第一代战列舰“勃兰登堡”得以迅速开工。
四艘“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刚刚在德国海军进行服役,威廉二世又下令建造火力更为强大、动力更为强大的“皇帝弗里德里希三世”级战列舰,并且要求建造五艘。
凭借俾斯麦当宰相时期积攒下来的丰厚家底,使得德国海军的实力得到了迅猛发展。
经过数年的发展,德国的战列舰丝毫不逊于英国的战列舰,甚至把英国的同级别战列舰远远甩在了后面。
不仅如此,提尔皮茨根据《海权论》当中的观点,彻底推翻了俾斯麦曾经“重陆轻海”的策略,他认为海军的重要性要高于陆军,海军才是德国军事发展的重中之重。
除此之外,为了德国海军的发展建设,在威廉二世的允许之下,提尔皮茨还亲自参与制定了《舰队法》。
在这部《舰队法》当中,提尔皮茨甚至大肆宣扬,一旦俄国、法国和英国使用他们的海军优势封锁德国海岸,就会对德国造成严重的灾难性后果。
因此,提尔皮茨提出了一个疯狂且又大胆的“造舰计划”:
“到1917年年底,德国将建造服役38艘战列舰,20艘装甲巡洋舰,38艘轻型巡洋舰。”
为了能够正常实施自己的“造舰计划”,提尔皮茨还专门制订了《舰队法》。
但是,面对一下子要造如此众多的军舰,所耗费的财力和物力,足以让德国的经济濒临破产。
《舰队法》刚一出台,很快就赢得了德国军方、容克地主、贵族阶级、工业巨头、银行资本和工会组织的大力支持,并且于1900年获得通过。
果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德国海军相继造出了15艘战列舰。
眼看德国海军的实力日益强大,极大挑战了英国海军的海上霸主地位,这让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有些坐不住了。
英国只是大西洋上的几个小岛组成,岛上资源十分有限,当时英国所需的九成以上资源都要从海上运输进来,对于德国在海军建设上的任何动作,都会触动英国的敏感神经。
然而,英国海军的情报部门发现,德国建造了许多巡航距离较短的军舰,显然是针对近海作战而准备的。
此外,运送资源进出英国的几条主要海道,全部都在德国军舰的打击范围之内。
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亲舅舅,由于两国的高层领导人拥有亲属关系,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英国并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心里。
爱德华七世
1904年,为了展示德国海军的军舰,威廉二世特意邀请爱德华七世访问德国的基尔军港,向他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海军装备。
威廉二世安排爱德华七世在基尔军港参观了一上午,完全就是在向英国炫耀。
不仅如此,在随后举行的宴会上面,威廉二世甚至宣称:“我们要用德国舰队枪炮的威严,来欢迎远道而来的英国国王陛下!”
威廉二世的这番话,简直就是对爱德华七世赤裸裸的挑衅。
从此以后,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逐渐意识到,德国海军的发展对英国海军产生了极大的威胁,有可能挑战英国海军的霸主地位,他开始对德国海军萌生了戒备之心。
那么,面对威廉二世的挑衅行为,英国会怎么应对呢?
爱德华七世刚一返回英国,他就要求英国海军大臣约翰·费舍尔重新进行军事改革。
正是在约翰·费舍尔的主导之下,英国海军的一艘更具威力的“无畏级”战列舰横空出世,并且于1906年下水服役。
与英国海军以往的战列舰相比,“无畏级”战列舰的排水量更大,速度更快,装备的巨大主炮使它的火力变得更强,坚固的装甲能够防御德国海军的火力打击。
看到这种情况,德国迅速调整了“造舰计划”,要跟英国海军比拼军备竞赛。
威廉二世决定“以德国正常财政彻底破产”作为代价,强行要求国会通过新的“造舰计划”,而且要以每年建造两艘“无畏级”战列舰的速度生产。
与此同时,威廉二世还提出要求,德国建造的“无畏级”战列舰,一定要比英国的“无畏级”战列舰排水量更大,火力更猛。
面对威廉二世的咄咄逼人,英国自然不会无动于衷。
1910年,刚刚当上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更是一个狠角色,他上任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达命令:
“德国每建造一艘无畏舰战列舰,英国就建造两艘无畏级战列舰。”
丘吉尔这么做的目的,一是要确保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主,二是要跟德国展开军备竞赛。
威廉二世
可是,毕竟建造一艘“无畏舰”战列舰的成本相当巨大,建好之后还要花费巨大的金钱用来维护,英国在经济实力上本来就不如德国,很快就有些吃不消了。
于是,英国开始主动跟德国进行谈判......
英国希望德国能够放弃建造“无畏级”战列舰的计划,或者把“造舰计划”的时间往后延长几年。
对于英国的谈判,威廉二世却一点也不买账,果断拒绝了英国提出的要求。
不仅如此,威廉二世不但没有放弃“造舰计划”,甚至还要继续扩大海军建设。
1912年,威廉二世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海军法案,明确指出要把德国海军的规模增加到41艘战列舰,另外还要拥有将近300艘其它型号的主力军舰。
面对威廉二世如此明目张胆的“造舰计划”,彻底击碎了英国企图通过谈判进行和解的希望。
从这个时候开始,英国和德国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急剧恶化,爱德华七世和威廉二世的亲戚关系也降到了冰点。
无奈之下,爱德华七世开始东奔西走,四处寻找盟友,只要能够对抗德国,他宁愿付出任何代价。
在爱德华七世做出巨大让步的情况之下,英国先后跟法国、俄国建立起了同盟友谊,又和日本签订了《针对不确定第三方的英日同盟条约》,从而保证了英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
俾斯麦当德国宰相的时候,通过各种手段,已经把英国、法国和俄国之间心生仇怨,如今三国又开始联起手来对付德国。
为了应对德国的威胁,英国还在德国海岸设置了海军参谋部,并且还在这里部署了80%的海军力量。
看到英国已经采取行动,威廉二世察觉到了潜在的危机,他企图改善一下与法国的紧张关系。
为了表达诚意,威廉二世亲自访问法国,他在法国的国旗下面脱帽致敬,并且使用并不擅长的法语高唱法国国歌《马赛曲》,试图使用这种方法博取法国的好感。
然而,法国一直念念不忙被德国抢占的领土,根本不会对威廉二世产生好感。
尼古拉二世
眼看无法缓和跟法国的关系,威廉二世又把目光投向了英国。
遗憾的是,爱德华七世的妻子曾经是丹麦王室的公主,而丹麦又遭受过德国的侵略,她平生最痛恨的就是德国,自然也不会给威廉二世什么好脸色。
无奈之下,威廉二世又访问了俄国,他的表妹亚历山德拉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皇后,也是一位德国人。
威廉二世企图利用自己的表妹亚历山德拉皇后这层关系,跟尼古拉二世套套近乎,试图改善一下和俄国的紧张关系。
而威廉二世访问俄国期间,只顾着跟表妹亚历山德拉联络感情,丝毫不顾及尼古拉二世的感受,从而引起了尼古拉二世的极大厌恶,两国之间试图改善关系的希望又破灭了。
经过威廉二世的一番折腾,不但没有跟英国、法国和俄国改善关系,反而闹得越来越僵。
在这种情况下,威廉二世只好再次跟曾经签过同盟条约的奥匈帝国和意大利联合起来,并且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拉拢了过来,一同来对抗虎视眈眈的英国、法国和俄国。
尼古拉二世夫妇
当时的奥匈帝国与邻国的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地区矛盾很大,而塞尔维亚只是一个小国,之所以不惧怕奥匈帝国,背后的保护伞就是俄国、英国和法国。
因此,当得知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和妻子苏菲在萨拉热窝遭人行刺之后,调查到的刺客身份又是塞尔维亚人,威廉二世等于等到了机会。
威廉二世的真实意图是,利用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开战的机会,德国出兵助奥匈帝国一臂之力,英国、法国和俄国一定不会坐视不理,只要把他们拉下水,就有机会一举消灭他们。
就这样,在威廉二世的煽风点火之下,奥匈帝国于1914年7月28日正式向塞尔维亚宣战,从而拉开了第一世界大战的序幕。
更新时间:2025-04-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