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在最后关头,神二十却收到了“暂停返回”的紧急通知,原来,就在准备出发前,地面监测系统发现飞船附近可能出现了异常物体。
经过分析,神舟二十号疑似是遭到“空间微小碎片”撞击,我们普通人听起来一块微小碎片显然没有觉得那么严重。

但在航天领域,这是一个让所有人立刻绷紧神经的危险信号,这是怎么回事?
许多人以为太空是一片宁静空旷的地方,其实并非如此,地球轨道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人造残骸。

这些残骸包括退役的卫星、火箭上的残段、失效的仪器,甚至是宇航员在执行任务时掉落的工具等等。
而这些漂浮物在高速飞行中相互碰撞,又会分裂成更多更小的碎片,形成一个庞大的“太空垃圾带”。

据统计,太空中直径小于1厘米的碎片数量超过1亿个,1至10厘米的有几十万个,10厘米以上的也有上万件。
它们在地球轨道上以每秒7至10公里的速度运动,哪怕一颗只有几毫米的碎片,也可能造成严重破坏。

别小看这些碎片的威力,因为速度极快,它们相当于超音速的“钢钉”,一个1厘米的小碎片足以击穿航天器外壳;一个10厘米的碎片,就能让整颗卫星报废。
曾几何时,国际空间站的机械臂曾被撞出洞,我们的空间站太阳翼也被碎片击中过,更危险的是,当飞船进入重返地球阶段,速度极高、外壳温度可达数千度。

如果飞船表面有哪怕细微破损,经过高温摩擦后,很可能迅速扩大,造成严重结构损伤。
为此,面对空间碎片威胁,各国航天机构都在不断想办法,采取了包括主动规避、被动防护、优化设计、离轨处置等一系列防护措施。

但即使如此,太空垃圾这东西不可控,仍然会有被撞击的可能,因此,这次神舟二十号延迟返回的决定,是出于对航天员安全的最严格考虑。
地面团队需要重新评估飞船表面状态、确认轨道安全窗口,确保返回时不会与潜在碎片相撞。

对三位航天员来说,虽然“多待几天”可能辛苦,但比冒险返航要安全得多,毕竟,在太空任务中,没有任何一次可以靠“运气”完成,只有严谨、确认再确认。
其实,当神舟二十号传出“疑似被撞”的消息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担心航天员的安全,可地面指挥中心没有慌,因为所有应急步骤早就在计划里。

中国载人航天系统有一套完整的“决策树”,每一步该做什么、由谁决定、什么时候执行,全都写进了预案。唯一的核心原则就是:航天员安全第一。
第一步,是查清楚问题,专家团队要立刻对飞船进行全面检查,从外壳到关键舱体,都要确认有没有受到撞击影响。

如果结构没问题,或者只是轻微擦伤,不影响飞行安全,那就重新选个合适的时间窗口,让航天员按计划回家,这是最理想、也是大家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但如果检测发现飞船确实有损伤,哪怕只是存在潜在风险,也不会冒险让人返回,而是会让载人飞船改成无人返回模式,航天员暂时留在空间站里等待。

其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林西强早就指出,在极端情况下,空间站内的航天员可搭乘在轨飞船提前返回,或发射待命的应急飞船实施救援。
所以,假如这次的情况危急,地面也会马上准备那艘早就待命的神舟二十二号进入发射程序把航天员安全接回地球。

而这,也就是我们载人航天体系里一整套成熟的安全方案——“发一备一”制度,也能说是“一主一备”制度。
该制度的意思很简单,当乘组要在太空站驻留半年之久的时候,地面上会提前备好一枚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和一艘神舟飞船,一旦出问题,可以立即顶上。

这项制度从神舟十二号任务开始,就已经成为标准配置,平时,这艘备份飞船的任务是下一批航天员的“班车”,用来执行常规任务。
但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它会立刻转为“应急救援船”,负责将航天员安全带回地球,整个系统的设计理念,就是确保航天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被“困”在太空中。

“发一备一”制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过去,我们的目标是“能上天”,而现在,重点变成了“能上去、能长期驻留、还能安全回来”。
这意味着,中国航天已经不只是突破技术,更是在完善整个安全保障体系,这一制度背后,是几十年航天工程的经验积累。

从飞船的冗余设计,到地面指挥调度,再到应急发射流程,都经过反复演练,而航天员训练中,也专门有针对突发情况的应急科目,比如如何在系统异常时保持通讯、如何手动控制轨道调整等。



更新时间:2025-11-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