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到底伤不伤身?能不能长寿?11558人的大调查,给了一个值得反思的答案。
很多人都听说过“适量饮酒有益健康”,尤其是像红酒这样的酒,被不少人当成“护心神器”。有人天天睡前小酌一杯,觉得自己是在养生。但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做了一项长达12年的研究,调查了11558名经常饮酒的人,发现一个惊人的规律:喝得多的人,寿命确实更短。
研究结果显示,那些每天都喝、而且一次喝得比较猛的人,出现高血压、肝功能异常、心脏问题的概率远高于不喝或者偶尔喝一点的人。不光是身体病多了,连因为意外事故、暴力事件、睡眠障碍等原因去世的,也更多。
不少人喝酒时会脸红、心跳加快、出汗、头晕,这其实是身体在报警。酒精进身体后,最先出力的是肝脏。它要把酒精“拆解”掉,变成没毒的东西排出去。但肝脏的“拆酒”速度是有极限的,像煮饭用的小电饭锅,装进去太多米,不但煮不熟,还容易烧坏。
如果天天都往里倒酒,肝脏时间一长就会被“熬坏”。不少人到了四五十岁,查体时才发现转氨酶飙高,这其实就是肝细胞在求救。
不是每个人对酒精的承受力都一样。有种人,天生“缺少一种酶”,身体分解酒精的速度比别人慢。喝一小口就脸红、心跳、胃难受,这种人喝一点点也比别人伤得重。
这种体质在亚洲人群中很常见,尤其是东亚人,差不多有一半人都属于这类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只喝了一点点,就出现胃出血、酒精性肝炎等严重问题。
说起喝酒伤身,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肝不好”。但酒精对身体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它像个“拆家小能手”,慢慢地把身体从多个角度瓦解。
长期喝酒的人,心脏跳动变得不规律,有些人甚至在睡梦中突然心跳停止;大脑反应变慢,记忆力变差;胃黏膜变得更薄更脆,一吃辛辣就胃痛;骨头里的钙流失加快,走路都没劲,还容易骨折。
下面这张表,能更直观地看出酒精对身体几个主要器官的影响:
器官 | 酒精带来的主要问题 |
肝脏 | 转氨酶升高、脂肪肝、肝硬化 |
胃 | 胃酸过多、炎症、溃疡、出血 |
心脏 | 心率失常、高血压、心力衰竭 |
大脑 | 情绪波动、记忆力下降、失眠 |
骨骼 | 骨密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 |
很多人拿红酒说事,觉得里面的白藜芦醇、多酚类物质可以保护心脏、抗氧化。确实,这些成分在实验室里有不错的表现。但要达到有效剂量,一个人得喝掉超过一瓶红酒,才能摄入足够的量。可那时候,酒精早已伤身了。
想靠喝红酒来保健,不如直接吃点紫葡萄皮、蓝莓、黑加仑这些含有类似成分的食物,少了酒精的伤害,效果也不差。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十年前就把酒精列为“明确致癌物”。意思是,喝酒和得癌症之间的联系,已经有确凿证据。尤其是食管癌、肝癌、口腔癌、咽喉癌,这些地方是酒精最容易接触的部位。
有研究发现,每天喝酒超过30克(大约两瓶啤酒)的人,得食管癌的风险大约是不喝酒的人的四倍。烟和酒一起用,危险会叠加,像是在身体里点燃一根引线。
从数据看,喝酒最危险的不是每天小酌,而是“间歇性狂喝”。也就是平时不怎么喝,一到聚会、节假日、朋友聚餐就猛灌。这种喝法对身体的打击最大,肝来不及处理,心脏也跟不上节奏,甚至可能引发“急性酒精中毒”。
这类人在春节、婚礼、朋友聚会时最容易出现意识丧失、呕吐窒息、心跳骤停等急性状况,很多送医时已经太晚。
很多人以为只有白酒、红酒、啤酒才算酒。其实不少饮料、甜品里也藏着酒精。比如某些果味饮料、果冻酒、甚至一些“看起来像饮料”的罐装鸡尾酒,酒精含量不低,却因为甜甜的、好喝,容易让人不知不觉喝多。
还有一些人喜欢在做饭时加点料酒炖肉、炒菜,虽然加热后大部分酒精会挥发,但如果倒得多,还是会有残留。尤其是小朋友、老人、患病的人群,更要注意这些“隐形酒精”。
家里有个经常喝酒的人,气氛很容易变得紧张。不少妻子抱怨丈夫一喝完酒就情绪激动,小孩看到父母喝多了,害怕到晚上睡不着。有研究显示,长期跟酗酒者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患上焦虑症、抑郁症的几率显著增加。
喝酒带来的不是一个人的事,它像一颗石头扔进水面,波纹一圈圈地扩散,最后影响到整家人。
很多人知道酒不好,但总觉得“戒酒太难”。其实不需要一下子完全不喝,可以从一些生活小事入手,慢慢减少酒精的摄入。
聚餐时先准备好柠檬水、乌梅汁、热茶这些替代品,手里有东西拿着,就不容易被人劝酒。吃饭前先吃点花生米、豆腐干、煮鸡蛋,胃里有东西后再喝,也不容易醉。
有的人是因为心情不好才喝酒,那不如换成听歌、散步、打电话聊天,让情绪有个出口,不靠酒精来“解闷”。
还有些人是因为习惯了晚上喝酒助眠,其实可以试试看睡前喝一杯温牛奶,或者泡个热水澡,效果可能比酒还好。
回到最初那个问题:酒和寿命到底有没有关系?
答案是肯定的。长期、大量、无节制地喝酒,会让身体各个部位默默“提前退休”,一些器官甚至没撑到老年就先报废了。虽然有人喝了一辈子酒也活到八九十岁,但那是个别情况,不能当成榜样。
对大多数人来说,酒精只是让身体“加速老化”的一脚油门。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王晓琳,李俊峰,赵艳红.酒精摄入与中国成年人死亡风险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44(6):809-816.
[2]周宏伟,李成.酒精对肝脏损害的机制及研究进展[J].中国肝脏病杂志,2024,32(2):101-105.
[3]贺文静,李小平.酒精与癌症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肿瘤防治研究,2023,50(4):287-291.
更新时间:2025-09-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