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张带大家聊聊万亿城商行的换帅破局!中原银行这波人事调整藏着大文章,刘凯功成身退,周锋临危接棒,背后是治理乱象与经营承压的双重倒逼。
48岁的新行长带着监管+政府双履历,能盘活资产、破解困局吗?咱们往下深扒!


城商行转型困局
万亿资产规模的中原银行,最近上演了一出比职场剧还抓马的换帅大戏!
2025年10月17日官宣行长更迭,老行长刘凯卸任,新舵手周锋接棒,看似常规的人事调整,实则是这家省级城商行在治理和经营双重压力下的背水一战。
2025年8月,刘凯的头衔就从行长简化成了行领导,10月中旬更是缺席了总部入驻仪式;而9月河南省委组织部已经公示,周锋要出任省管重要骨干企业正职,种种细节都在暗示这场调整的必然性。

离任的刘凯可是中原银行的筹建元老,11年里见证了银行从13家城商行重组,到吸收合并洛阳银行、平顶山银行及焦作中旅银行,最终资产破万亿的全过程,他的平稳离任既没冲击经营,也给新团队留足了衔接空间,堪称功成身退的典范。
但新班底一上任,就得面对一堆烂摊子。

先看经营数据,2025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不良贷款率虽微降到2.01%,却仍比城商行1.76%的平均水平高出0.25个百分点。
资本市场更是用脚投票,股价长期在1港元以下徘徊,市净率仅0.11,这明摆着是对它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没信心啊!这一切的根源,绕不开2022年的那场吸收合并。

资产规模倒是一举破万亿,但大而不强的隐患也彻底暴露。
不仅要消化被合并机构的存量风险资产,内部派系协调、业务协同不畅的问题也没解决,净息差与不良率倒挂的尴尬局面至今没扭转,零售业务创新和降本增效的努力,也没转化成稳定的盈利动力。
更棘手的是治理层面的乱象。近四年内两任董事长相继落马,多名副行长、监事长等核心高管被查,高频次的负面事件把内部治理生态搅得一团糟,市场信心更是跌到谷底。


换帅背后
为啥偏偏选周锋接棒?看看他的履历就懂了,简直是为中原银行量身定做。48岁的他既有河南省银监局政策法规领域的深耕经历,摸透了金融监管逻辑,刚好能修复受损的治理生态;
又当过濮阳市副市长、省政府副秘书长,擅长协调区域资源,能为银行争取更多信贷投放和风险处置的支持。

不过话说回来,履历适配只是基础,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现任董事长郭浩和新行长周锋都没有商业银行一线经营经验,要管好万亿级资产,平衡政府资源协调和市场化经营,可不是件容易事,这会是新班子要破解的第一道难题。
要想真正破局,中原银行得彻底跳出重规模、轻质量的老路子。


破局关键
目前该行已经迈出了转型步伐,和多地市政府签战略合作协议、推零售信贷创新产品、搞降本增效,方向是对的,但还得在三个核心层面下狠功夫。首先是治理重构,不能光靠换个人就完事,得建立长效机制。
周锋的监管背景要转化成完善的内控合规体系,从制度上杜绝高管动荡的隐患,搭建稳定的管理团队,重塑市场信心,毕竟地方金融国企的治理优化,关键是形成权责清晰、监督有效的制度闭环。

其次是攻坚资产质量,与其再搞规模扩张,不如集中资源消化不良资产,打通业务协同的堵点。
对城商行来说,高质量的万亿远比有隐患的万亿有价值,净息差和不良率倒挂的局面不改变,盈利增长就是空谈。

最后是战略聚焦,不能只盯着政府银行的标签,得依托河南的区域产业特色,在零售业务、中小企业服务等领域打造核心竞争力。
地方城商行的转型,本质上就是从规模竞争转向价值竞争,这也是所有区域金融机构的必然趋势。

地方金融国企改革本就是场持久战,既需要顶层设计的智慧,更需要执行层面的韧性。
这场破局大戏才刚刚开场,中原银行的转型探索,不仅关乎自身生死,更会给同类城商行提供宝贵经验,成为地方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样本。
更新时间:2025-11-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