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春暖暖,秋冻冻”。这句话,几乎是老一辈人口口相传的养生经验。意思是说,春天要注意保暖,别太快脱衣服;而秋天呢,要适当“冻一冻”,别急着把衣服穿厚实。
很多人会疑惑:天气凉了还要“冻”?这是不是有点自虐?其实,这里面大有讲究。
古人留下的这些经验,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结合了自然气候的变化和人体的适应能力总结出来的。
那到底秋天为什么要“冻”?又该怎么“冻”?是不是人人都适合“秋冻”?今天咱们就一块儿聊聊。
一、秋天为什么要“冻”一冻?
秋天的气候特点就是昼夜温差大,早晚凉,中午热。
人体在经历了一个夏天的炎热之后,血管扩张,毛孔张开,习惯了“散热”的模式。
如果一入秋就马上穿得严严实实,身体反而适应不了外界的变化。
1.“秋冻”能锻炼身体的适应力
适当少穿点,可以刺激身体去调整自身的体温调节功能。
皮肤的毛细血管、汗腺和神经系统会得到锻炼,让身体慢慢习惯从热到凉的过渡。
这样一来,等到冬天真正的寒冷来临时,身体会更能抗冻,不容易感冒。
2.帮助提高免疫力
“冻”本身就是一种温和的冷刺激,它能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
医学研究也发现,适度接触凉空气,可以刺激白细胞活动,让免疫力更旺盛。
很多人一到秋天就感冒,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捂”得太严实,身体缺乏锻炼,导致抵抗力下降。
3.预防秋季上火
秋天本来就是燥气当令,很多人容易咽干、咳嗽、长口腔溃疡。
如果过早穿得过厚,身体散热困难,容易内热郁积,更容易上火。而稍微“冻一冻”,能保持体内外的温度平衡,避免火气积聚。
简单来说,秋天适度“冻”,是让身体循序渐进地适应季节变化,不是要真把自己冻感冒,而是借助自然的凉意,帮助身体进入“冬季模式”。
二、“秋冻”不等于“挨冻”,这些部位要护好
很多人一听到“秋冻”,就理解成少穿衣服、能冷就冷。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秋冻”讲的是适度,不是硬扛。尤其有些关键部位,该保暖的还是要保暖。
1.头部要注意
头部是人体神经中枢最集中的地方,血管也丰富。
头部一旦受凉,容易引起头痛、感冒,甚至诱发血管收缩导致血压波动。
秋天风大,如果外出骑车、早晚出门,最好戴顶帽子或者用围巾护护头颈,避免直接受凉。
2.双脚要护好
中医里常讲“寒从脚生”。脚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慢,受凉后全身都会觉得冷。尤其脚底有很多重要的经络穴位,比如涌泉穴,它关系着肾气。
若秋天光顾着“秋冻”,却把脚冻凉了,很容易引起肠胃不适、关节疼,甚至感冒。
晚上回家后,最好用温水泡泡脚,不仅能驱寒,还能促进睡眠。
3.腹部和腰部也要留心
秋天很多人容易出现肚子疼、拉肚子的情况,就是因为腹部受凉。
特别是女性,子宫对寒气特别敏感,如果腰腹长期受寒,容易痛经或引起其他妇科问题。所以衣服可以上薄下厚,但腹部和腰部最好别裸露。
“秋冻”并不是全身乱冻,而是要分部位。头、脚、腹部,这些地方要保护好,其他地方则可以适当少穿点,留点“凉意”,让身体慢慢适应。
三、哪些人不适合“秋冻”?
“秋冻”虽好,但并不是人人都能适合。有些人身体底子弱,硬撑只会让身体更糟。那哪些人最好不要盲目跟风呢?
1.体质虚弱的人
比如容易感冒、动不动就发烧的人,本身免疫力就差。
如果再去“秋冻”,无疑是雪上加霜。这样的人更应该注意保暖,循序渐进地调养身体。
2.老年人
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差,循环变慢。老人一受凉,血压容易波动,甚至可能诱发心脑血管问题。老年人不要轻易尝试“秋冻”,更要注重头部、腰腿的保暖。
3.小孩
孩子的体温调节功能还不成熟,抵抗力弱。一冷一热容易感冒,甚至诱发支气管炎、肺炎。小孩子秋天穿衣服,要随气温变化及时增减,不要用“秋冻”的老经验去套用。
4.患有慢性病的人
比如糖尿病患者、心脏病患者、哮喘患者,这类人群对外界气温的变化更敏感。一旦受凉,容易诱发病情。对于他们来说,稳妥保暖更重要,千万别硬撑。
换句话说,“秋冻”适合身体健康、抵抗力强的成年人;而老人、小孩、慢病患者、体质差的人,最好别盲目尝试。
结语
秋天来了,别急着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也别真的去挨冻。学会顺应节气、因人而异,才是真正的养生智慧。
记住一句话:会“冻”的人养生,不会“冻”的人伤身。
来源:青岛广播
温馨提示:本文所载的健康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医生进行沟通。
文中所提姓名均为“化名”,切勿对号入座
(蓬莱融媒体中心)
更新时间:2025-09-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