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国易主:博裕资本40亿美元 吞下的是蜜糖还是苦果?

星巴克中国的股权更迭,映射出一个时代的转折。这家曾经定义中国咖啡文化的品牌,正在资本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寻求重新定位。

2025年11月4日,星巴克正式宣布将其中国业务的60%股权出售给博裕资本,交易估值约40亿美元,而星巴克中国业务整体估值预计超过130亿美元。

这一重大决策标志着星巴克进入中国26年后,首次放弃对中国业务的控股权。新成立的合资企业将管理中国境内约8000家星巴克门店,而双方已设定目标:未来将门店规模逐步扩展至20000家


01 交易结构与资本棋局

星巴克中国股权的这场交易结构精巧而复杂。从表面看,博裕资本获得60%股权,而星巴克保留40%股权。

但星巴克宣称其中国业务总价值超过130亿美元,这一数字来源于三部分:股权出让收益、剩余股权价值以及未来十年以上的品牌授权收益。

这种估值方法反映了星巴克在全球业务战略调整中的智慧:既获得了当下现金回流,又保留了未来中国市场的长期收益权。

更值得关注的是,星巴克选择保留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仅向合资企业进行授权。这一安排与2017年麦当劳中国业务出售给中信系与凯雷组成的财团案例惊人相似,后者在交易后更名为“金拱门”。

从直营到授权经营的转变,标志着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角色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运营者”转变为“品牌授权方”。

02 博裕资本:低调的资本猎手与资源整合者

博裕资本能够在超过20家知名投资机构的激烈竞逐中胜出,绝非偶然。这家成立于2011年的私募股权公司,其实力与背景同样令人瞩目。

博裕资本的创始团队堪称“梦幻组合”:包括前平安集团总经理张子欣、TPG前中国区高管马雪征(曾主导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部)、普罗维登斯前董事总经理童小幪以及深耕资本圈的江志成。这一团队手握金融、产业、政商三重资源,造就其“低调潜行却精准出击”的投资风格。

2025年是博裕资本在消费品领域高歌猛进的一年:5月完成对北京SKP商场42%-45%股权收购,3月出资4000万美元认购蜜雪冰城基石股份。这些投资展现了博裕在高低端消费全谱系的战略布局。

博裕资本的历史业绩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其历史基金净内部收益率(IRR)稳定在25%以上,显著超过亚洲私募股权基金平均水平。在药明康德投资上浮盈超10倍、蜜雪冰城上市后仍保持高增长,这些成功案例为博裕拿下星巴克中国提供了有力背书。

03 增长焦虑:星巴克中国的现实困境

股权出售背后,是星巴克在中国市场面临的现实增长困境。截至2025财年,星巴克中国门店总数为8011家,远远落后于瑞幸咖啡的超24000家。

2025财年,星巴克中国营收为31.05亿美元,同比增长5%。这一增速与竞争对手相比相形见绌。更值得关注的是,星巴克长期引以为豪的“第三空间”商业模式正在受到挑战。

核心商圈门店租金占单杯成本近四分之一,而瑞幸20㎡快取店的租金成本仅为星巴克的1/5,在“即买即走”的消费趋势下更具灵活性。

品牌定位模糊化是星巴克中国的另一大挑战,既无法触及高端消费人群,又难以下沉到年轻人族群中。”

星巴克还面临数字化能力不足的挑战。其线上订单占比仅32%,库存周转天数超60天,远落后于本土品牌的数字化运营效率。

为应对激烈竞争,星巴克中国在今年调整了经营策略。2025年7月,星巴克罕见地在中国市场实施降价策略,推进菜单本土化,并更新营销策略。不过,降价后,星巴克的饮品价格仍显著高于瑞幸等竞争对手。

04 本土化救赎:博裕资本的三大战略筹码

博裕资本能够胜出并非偶然,其核心优势在于三方面:

强大的本土资源整合能力是博裕的第一大筹码。博裕投资组合中的阿里、美团、小红书等企业可成为星巴克中国数字化升级的重要支撑。依托美团的配送网络升级“专星送”,借助阿里大数据优化选址与选品,博裕可帮助星巴克弥补数字化短板。

成熟的供应链改造经验是博裕的第二大筹码。博裕计划复制蜜雪冰城的成本控制逻辑,将星巴克单店面积压缩至80-120㎡,提升云南咖啡豆占比,并借助海南自贸港政策降低10%-15%物流成本。这种供应链优化能力对提升星巴克的盈利能力至关重要。

下沉市场拓展能力构成博裕的第三大筹码。截至2025财年末,星巴克下沉市场门店占比仅为35%,而瑞幸已达到70%。博裕凭借协同能力可加速下沉市场渗透,为“8000家到20000家”的门店扩张目标铺平道路。

从商业逻辑看,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收取授权费,既缓解全球业务资金压力,又绑定中国市场红利;博裕通过控股获得运营主导权,押注下沉市场与数字化改造的增值空间。这种“资本+产业”的整合模式在餐饮行业已有成功先例。

05 平衡难题:高端品牌与规模扩张的博弈

博裕接手星巴克中国后,将面临核心战略平衡难题:

短期看,品牌定位存在“下沉悖论”。博裕擅长的“低价规模化”策略与星巴克高端基因存在冲突。当前瑞幸9.9元、库迪5.9元的价格战已成常态,星巴克若跟进降价,可能冲击现有65%的会员复购率;若坚持高端定位,下沉市场拓展速度可能不及预期。

长期而言,中国咖啡市场年增速仍超20%,县域市场是最大蓝海。博裕计划将星巴克门店拓展至20000家、重点布局三线以下城市,借助北京SKP的高端运营经验与蜜雪冰城的下沉打法,有望打造 “高端社区店+轻量化快取店”混合模型,兼顾品牌调性与规模效应。

这种平衡难题在跨国品牌中国化历程中并不罕见。博裕资本面临的真正考验是如何在保持星巴克品牌高端调性的同时,实现规模化扩张。这是一个需要精细平衡的战略目标,也是决定此次交易最终成败的关键。

06 跨国品牌中国市场战略转型的新范式

星巴克中国此次易主,可能成为跨国品牌在中国市场战略转型的新范式。

从全资直营到合资经营的转变,反映了许多跨国品牌在中国市场面临的共同挑战。过去几十年中,跨国品牌凭借品牌优势和国际经验在中国市场所向披靡。然而,随着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全资直营模式面临巨大压力

星巴克此次选择与博裕资本合作,代表了一种新型合作模式的出现:“全球品牌+本土资本+本土运营”。这种模式既保留了全球品牌的基因和优势,又引入了本土资本对市场的理解和运营能力,可能成为未来跨国品牌在中国市场发展的主流模式。

这种模式的成功与否,将取决于三个关键因素:品牌方与资本方的权力平衡、品牌定位与本土化程度之间的平衡、短期利润与长期品牌建设的平衡。这些平衡将决定星巴克中国未来发展的轨迹。


对于博裕资本而言,此次收购是检验其“资本+产业”模式的终极考题。成功整合星巴克中国业务,将奠定其在中国消费领域的绝对领导地位。而资本改写消费格局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7

标签:美食   苦果   蜜糖   中国   资本   美元   品牌   中国市场   股权   业务   本土   战略   模式   能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