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作为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这一殊荣远非虚名。配享太庙意味着其神位可安置于太庙西庑,与开国功臣同列,在皇帝亲自主持的时享和祫祭中接受祭祀。这种礼仪规格超越普通臣子极限,成为清代政治荣誉的顶峰。雍正帝在遗诏中特别强调张廷玉“抒诚供职,其功甚巨”,奠定其配享资格的政治基础。
那套配享制度的讲究是真的多,太庙前殿东边是功王,西边是功臣,张廷玉就在西边第十个位子,要进庙里去,那套流程挺麻烦,礼部得先同意,工部得给做个牌位,太常寺再把供品摆好,最后还得是郡王或者大臣亲自把神主送进去,这可是国家级的祭祀,每年正月有祭祀,除夕那天还要合在一起祭,张廷玉这个牌位就得受着大家的跪拜。
这份荣誉最实在的好处,就是爵位能传下去,经济上就不用发愁了,进了太庙的人,后代都能世世代代继承爵位,朝廷的俸禄也照样发,张廷玉当时拿了个三等勤宣伯,子子孙孙都能接着当,清朝伯爵一年能领七百石米,差不多就是一千两白银,家里有这份收入,日子过得肯定没问题。
再说说人脉和政治资源,这个配享的身份,直接让张廷玉他们家挤进了顶尖的圈子,他儿子张若霭后来当了内阁学士,孙子们考科举也特别顺,乾隆皇帝还亲口说,张廷玉这么有本事,他儿子肯定也差不到哪儿去,这话一出来,后代当官走仕途的路就好走多了,桐城张家就靠着这个名头,整个清代出了十二个进士,二十六个举人,张家成了一个有名的官宦大族。
这个资格也不是谁想拿就能拿的,张廷玉确实干了不少实事,军机处的那些规矩是他定的,《明史》和《圣祖实录》也是他主编的,一天处理几十份谕旨都不在话下,雍正皇帝都夸他,说他一天能干完别人十天都干不完的活,有这个真本事,才让他进了太庙。
配享太庙这事背后,皇帝的心思也挺重的,雍正其实就是用这个办法,把汉臣们拿捏得死死的,后来乾隆还一度把张廷玉的配享资格给撤了,过了一阵又给恢复了,皇帝对功臣的这一套办法,其实一直没变过,这种安排既能显示皇权,又能让制度稳固。
张廷玉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当时满汉之间的隔阂,清朝配享太庙的一共二十六个人,二十三个都是旗人,张廷玉是唯一的汉臣,这就打破了“首崇满洲”的老规矩,一方面说明他能力确实强,另一方面也看得出,清朝在选拔精英人才的时候,还是挺灵活的。
有了这份荣誉,家族的名声立刻就不同了,桐城张家成了“父子双宰相”、“四代翰林”的典范,家里的祠堂还被皇帝赐了块“调梅良弼”的匾额,家族的声望转手就能变成实实在在的好处,买地,考科举,当官,到处都有人给面子。
从制度的演变来看,配享太庙的好处到了后来就没那么大了,清朝初期,配享家族的后代当官的很多,到了晚清,这事就慢慢淡了,不过张廷玉他们家早期攒下的那些资源,一直到光绪年间还有子孙能进翰林院,这个政治红利吃了很久。
所以说张廷玉这个太庙配享,表面看是荣耀,其实里子全是实惠,世袭的爵位,政治上的特权,家族拿到的好处数都数不清,这套制度的设计,就是既要让臣子心甘情愿地干活,又把他们的利益和统治捆绑在一起,清朝的君臣关系,就是靠这个维持的。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