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阿姨今年54岁,平时总是为生活操劳。最近,她迷上了短视频,刷到一种夸张宣传采耳的视频:只需一根小棒,在专业技师的操作下,耳朵仿佛被“洗涤”,甚至有人大呼“太爽了,简直像飘在云端!”刘阿姨心动不已,于是拉着闺蜜一同奔赴某网红采耳店。伴随着轻柔的动作和细致的掏耳音效,她确实体验到了一种头皮发麻、愉悦的快感。
可是,一周不到,刘阿姨就觉得耳朵发痒、时不时堵塞,还出现间断性耳鸣。她不禁犯嘀咕:难道大众吹捧的采耳,真是越“爽”越好吗?采耳背后,可能潜藏着我们忽视的健康隐患。到底这种让无数人上瘾的采耳体验,对耳朵究竟是福还是祸?第2点你可能从没听说过——别以为无害,真有风险。
事实上,采耳在短视频和城市生活方式流行中,被不断“美化成”健康养生、释放压力的“快感神器”。但这个看似普通的小习惯,真的安全吗?背后揪出的科学真相,可能和很多人的常识判断恰恰相反。
人们普遍认为采耳能“疏通耳道”、“增加洁净”,甚至有人传播采耳对“听力提升”“预防疾病”有奇效。中国医学科学院耳鼻咽喉研究所专家指出:正常人的外耳道自净能力极强,90%以上人群根本无需刻意清理,更不能频繁采耳。
现代研究发现,外耳道分泌的“耳垢”(耵聍)并不是脏物,而是人体防菌、防潮、防异物入侵的天然屏障。频繁采耳,尤其用尖锐工具深入耳道,会破坏耳道皮肤和耵聍屏障,让细菌、真菌和病毒容易趁虚而入。据2017年《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统计,采耳人群发生外耳道炎、鼓膜损伤的风险可提升31.8%,甚至引发永久性听力障碍的案例不在少数。
为何“采耳快感”让人难以抗拒?其实,这背后是一种神经反射。耳道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与大脑“奖励系统”关联,如同轻巧的触碰带来短瞬的愉悦——但这种愉悦仅仅是一种“假舒服”,对耳朵健康毫无裨益。过于频繁或强力的刺激,反而可能扰乱耳朵生态。
很多人盲目信赖采耳,忽视了医学上的科学依据。数据和案例显示,采耳带来的后果远非“干净舒服”四个字能概括。
一是外耳道炎高发。近26.4%的采耳后人群出现红肿、瘙痒,甚至局部流脓。耳道皮肤极薄,频繁刺激极易引发微小损伤,让细菌趁虚而入。北京协和医院门诊显示,类似炎症病例比例中,超70%与采耳习惯有关。
二是鼓膜损伤甚至穿孔。很多采耳馆技术和卫生标准不合格,操作不当时器械可能刮伤甚至戳穿鼓膜。中国耳鼻喉科年鉴数据显示,鼓膜穿孔患者中有12.8%直接关联于采耳操作。鼓膜一旦受损,不仅听力锐减,严重时甚至导致中耳炎、永久性耳聋。
三是中耳炎、真菌感染多发。耳道生态遭破坏、湿热环境下微生物疯长,采耳人群中中耳炎发病率比普通人高出近15.6%,尤其老人、体质偏弱者,更容易反复发作,甚至迁延不愈,影响生活质量。
而“采耳上瘾”本身也是问题。有人“每月少不了1-2次采耳”,这种习惯不仅让耳道变脆弱,心理依赖也逐步形成。一位62岁大妈就曾反映:“没有采耳,总觉得耳朵堵、生活不舒服。”殊不知,这恰恰是过度刺激后的“反向敏感化”,和健康无关。
与其盲目追求“采耳快感”,不如科学呵护耳朵健康。中华医学会耳鼻喉专业委员会建议。
坚定“能不掏就不掏”原则。大部分情况,健康人的耳道自动排出多余耵聍,无需外来干预。即使感觉“耳屎多”,只要不影响听力,不堵塞,无瘙痒、炎症,不必处理。
实在需要清理时,用湿软毛巾轻擦耳廓即可。切勿用尖锐器具、棉签或发卡等掏耳朵,更别自行深入耳道操作。儿童、老年人尤其需要格外注意。
若出现反复瘙痒、异物感、听力减退或耳鸣,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医生可依据检查情况,“在显微镜下专业操作,保障安全”,避免并发症和损伤。
日常注意保护耳朵远离高噪音环境,洗澡游泳后及时将耳道水分擦干,定期进行听力健康自查。对于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体质,更应注重耳部卫生和健康监测。
注: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7年第52卷第8期
3. 中国耳鼻喉科年鉴2019
4.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健康指引
5. 北京协和医院-健康科普专栏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