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语嫣妈妈
我们这一代父母,好像都活在一个巨大的剧本里,手里攥着各种各样的人设卡。
我们拼命想给孩子挑一张“主角卡”,却发现自己连个像样的导演都算不上。
就像你先在小红薯上刷到了100种“松弛感育儿”,然后再去面对自家那个因为少看一分钟动画片就地打滚的娃;
你先读了无数篇“静待花开”,再去看那个邻居家刚上小学就精通三门外语的神童。
我们对养孩子的理解,好像也总是第二轮的。
那天,我的一个妈妈群,深夜11点,又炸了。
一张九宫格照片被甩了进来,是一个妈妈带着她6岁的儿子,在西藏。
高原的风吹着孩子通红的脸蛋,眼神清澈又野性,配文是: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世界的广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瞬间,焦虑像高压锅里的蒸汽,呲地一下就充满了整个屏幕。
我看着手机,几乎能感受到心跳在耳膜里咚咚作响。
我女儿呢?
她正趴在地板上,连续第三个晚上,在研究一只蜗牛。
那只蜗牛是她从楼下花坛里捡回来的,她给它喂菜叶,拿放大镜看它的触角,甚至在尝试教它“走直线”。
我脑子里有两个小人在打架。
一个小人声嘶力竭地对我喊:
❝
看看人家!
人家在丈量大地,你女儿在丈量一只蜗牛!
她以后怎么办?
格局呢?
视野呢?
会不会变成一个只会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书呆子?
另一个小人则有气无力地反驳:
❝
可是……她很快乐啊,她很专注啊……
那种感觉,就是撕裂。
你被两种主流叙事同时绑架,一种是“见过世面的孩子更自信”,另一种是“有深度专注力的孩子更坚韧”。
你觉得哪个都对,但你又哪个都做不到极致。
你没那么多钱和时间,带她去西藏、去非洲、去看极光,你也没那么大的耐心和知识储备,去引导她从一只蜗牛身上发现整个生态系统。
于是你只能崩溃。
你看着她,就像看着一个薛定谔的未来。
她到底是会因为“宅”而变得平庸,还是会因为“专注”而变得卓越?
你不知道。
你只能一边给他递放大镜,一边默默打开旅游APP,查一张去大理的机票,然后又因为价格倒吸一口凉气,默默关掉。
我们总以为,这是一个选择题。
A是“出去浪”,B是“宅在家”。
我们拼命想给孩子选一个正确答案,一个通往“有出息”的罗马大道的答案。
直到后来,我被一本书,或者说一个理论,狠狠地扇了一巴掌。
我才发现,这根本就不是选择题,从头到尾,题都出错了。
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卡罗尔·德威克(Carol Dweck),提出了一个叫“思维模式(mindset)”的理论。
她没那么复杂,就把人分成了两种:
一种是“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
这种人相信,人的才华、智力,生下来就定了,是固定的。
所以她们一辈子都在“证明”自己很聪明,特别怕犯错,怕挑战,因为一旦失败,就等于证明了“我不行”。
另一种,是“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
这种人相信,所有能力都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来提升。
所以她们不害怕失败,甚至欢迎挑战,因为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脑子里“嗡”的一声。
我一直纠结的“浪”还是“宅”,说白了,不就是一个地点问题吗?
是在路上,还是在家里?
但这跟孩子未来有没有出息,有什么必然联系?
一个被父母拖着、被动打卡了30个国家,但全程都在玩iPad、住五星酒店、觉得爬山很累、晒太阳很烦的孩子,她“浪”在外面,但她的思维,可能是固定死的。
她只是在完成父母给的任务,在消费世界,而不是在体验和学习。
这种“行万里路”,不过是换个地方的“舒适区”罢了。
而一个“宅”在家里,对着一堆乐高,反复尝试,搭建了塌,塌了再搭,花三天时间就为了解决一个齿轮传动问题的孩子,她虽然身处斗室,但她的思维,却是在高速公路上飞驰的成长型思维。
每一次失败,她没有说“我不适合玩乐高”,而是想“我换个方法再试试?”
那一刻我才明白。
决定孩子未来的,根本不是他脚下的那片土地,是他脑子里的那套操作系统。
是“固定型思维”还是“成长型思维”。
我回想起我女儿和那只蜗牛。
我焦虑的是她“格局小”。
可我看到了什么?
第一天,蜗牛不动,她很沮丧,说:
“它是不是不喜欢我?”
这是在寻求外部的证明。
第二天,她开始查资料,发现蜗牛喜欢潮湿,于是她开始给盒子喷水。
这是在寻找解决方案。
第三天,她发现蜗牛总往一个方向爬,她开始记录,试图找出规律。
这是在观察和分析。
整个过程,她从一开始的“它不喜欢我”(固定思维的自我否定),慢慢转向了“我该怎么做才能让它动起来?”(成长思维的解决问题模式)。
这个过程,不比在珠峰大本营吸着氧气,发一条“我们征服了雪山”的朋友圈,来得更惊心动魄,更有价值吗?
从那天起,我不再纠结了。
我不再逼着自己,非要在“浪”和“宅”之间二选一。
我开始把注意力放在那些真正重要,但又微不足道的瞬间。
说白了,养孩子,哪有什么一劳永逸的方法。
它根本不是一个宏大的规划,不是一场去西藏还是去博物馆的战略决策。
它就是无数个这样琐碎的、具体的、发生在厨房里、书桌旁、地板上的瞬间。
是在每一次孩子遭遇挫败时,我们是推开她,还是拉着她的手,一起看看那道“伤疤”,然后告诉她:
“你看,这里正在长出新的力量。”
至于她以后会不会“有出息”?
我不知道。
我只希望,她能拥有一个怎么也打不垮的,有趣的灵魂。
无论她将来是在广阔天地,还是在小小书房,她都有能力,把自己的生活,过得热气腾腾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