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发明内裤,女人上半身穿肚兜,那她们下半身穿什么?

古代女子以保守著称,在穿衣打扮和隐私保护方面,态度极为严谨。我们在影视剧中常常看到,女子就寝时上半身会穿着半遮的肚兜,那么,她们的下半身究竟穿着什么呢?为何会有古代女子从不穿内裤的说法呢?这背后隐藏着一段跌宕起伏的服饰发展历程。

回溯历史,在汉朝之前,内裤这一物品尚未被发明出来。那时,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普通百姓,无论男女老少,都没有穿内裤的习惯。当时的男性,下身直接穿着被称为 “胫衣” 的开裆裤,这种裤子只有两条裤腿,套在腿上,起到一定的保暖作用,然后再在外边套上 “衣” 和 “裳”。而女子则更为特别,她们通常身着长长的裙子,从脖子到脚踝,将整个身体包裹得严严实实,几乎不露一丝隐私。在那个时代,裙子就像是她们的 “保护罩”,使得内裤变得可有可无。

《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这表明在先秦时期,纺织技术尚处于原始阶段,所织出的衣物并无明确的男女之分,仅仅按照上下进行区分。穿在上面的被称作 “衣”,下面的则是 “裳”。但这里的 “裳” 并非我们现代意义上的裤子,它的形状更类似于围裙,中间是空的,没有裤裆。那时的男子通常是上衣下裳的穿着搭配,而女子则是一袭长袍,后来还会在上半身添加一件贴身衣物,这便是肚兜,也被称作 “抱腹”。

肚兜并非女性专属,在古代,十二岁以前的小男孩也会穿着肚兜。想象一下,年幼的孩童穿着色彩鲜艳的肚兜,在庭院中嬉笑玩耍,那画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然而,一旦过了十二岁,小男孩们便不再穿肚兜,开始遵循成人的着装规范。

时光流转,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武灵王推行了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军事改革 —— 胡服骑射。为了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便于士兵骑马作战,赵武灵王让士兵们穿上了胡服,将原本宽松的上衣下裳改为短衣长裤。这一变革犹如一阵旋风,迅速在中原地区传播开来,长裤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在和平时期,人们依然习惯穿着宽松的衣裳,直到西汉初年,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百姓,下身依旧穿着开裆裤,外面套着空洞的裳或者长袍。

真正让裤子在女性群体中流行起来的,竟是源于一次颇具戏剧性的不雅事件。据《汉书・上宫皇后传》记载,汉朝名将霍去病的弟弟霍光,受汉武帝遗诏封为大司马,辅佐汉昭帝。霍光为了让汉昭帝刘弗陵独宠自己的外孙女 —— 上官皇后,想出了一个奇特的办法。他下令让所有宫女都穿上一种名为 “穷纨” 的裤子,这种裤子其实就是将开裆裤的裆部补上,并且还用许多细绳将其牢牢系住,穿脱极为不便。

可以想象,当汉昭帝兴致突发,想要与某位宫女亲近时,光是解开这些密密麻麻的绳子,就得花费好几分钟。等好不容易将 “穷纨” 脱下来,兴致可能早已消失殆尽。霍光的这一做法虽然带有强烈的私心,但 “穷纨” 的出现,却意外地起到了御寒、卫生等作用。此后,“穷纨” 逐渐成为女性服饰的主流,开启了女性穿长裤的先河。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服饰文化也随之发展。一种连裆裤 “裈” 开始兴起,同时,初代的三角内裤也在中原地区流传开来。这种短裤穿在男人身上,裆部鼓鼓囊囊的,形状酷似牛鼻子,因此被形象地称为 “犊鼻裈”。值得注意的是,也正是从这个时期起,跪坐这一传统的坐姿逐渐被人们舍弃。或许是因为连裆裤的出现,让人们在坐姿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不再局限于跪坐这种较为拘谨的姿势。

关于女性内裤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 19 世纪末期的法国。而在中国,女性开始普遍穿内裤则是在民国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社会的变革,传统的服饰观念逐渐被打破,女性的着装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内裤作为一种私密的衣物,开始走进中国女性的生活,成为日常着装的一部分。

古人之所以喜爱穿开裆裤,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开裆裤在方便上厕所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在古代,卫生设施相对简陋,开裆裤使得人们在解决生理需求时更加便捷。其二,开裆裤能够通风透气,有效避免细菌滋生。对于女性而言,每个月的生理期是一个特殊时期。在那个没有现代卫生用品的时代,女性会在裤子里加一条旧裤子,以此来防止弄脏外面的衣物,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却体现了古人的生活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5

标签:肚兜   中原地区   内裤   开裆裤   下半身   衣物   裤子   穿着   时期   古代   女子   女性   女人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