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大行全面退出网贷

潘晓俊(金融从业者)

六大国有银行(工、农、中、建、交和邮储)的网贷助贷业务基本已经退出市场,甚至国有大行的子公司直销银行即使面临盈利和生存双重危机也都毅然退出了网贷业务。

按照最新的网贷业务监管办法,如果10月1日之后这些大行没有公布合作网贷机构的白名单,那就意味着它们彻底和网贷业务说再见了。大行的退出,算是给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至少系统性风险爆发概率小了。接下来,压力就给到了股份制银行和区域性银行,尤其是那些还在和网贷平台合作的中小银行,它们的风险承受能力才是真正的考验。

另一方面,虽然监管要求网贷利率压降到24%以下,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不少平台还在玩“擦边球”,比如用权益商城、会员费之类的花样变相维持高利率。为什么它们不肯老老实实降利率?核心原因还是不良率太高,定价24%以下根本覆盖不了坏账,甚至可能亏钱。如果后续更多低成本资金的银行退出,那些还在接盘的银行可能就是“击鼓传花”的最后几棒。一旦市场资产荒有所缓解,网贷平台没了新资金流入,风险很可能会集中爆发。

未来评判网贷平台是否靠谱,关键看两点:一是规模,规模越大的平台抗风险能力越强,二是实际控制人在哪儿,即使平台再大,但如果老板早就跑到国外了,那风险绝对极高,赚了钱就跑路,烂摊子留给银行和投资人,这种模式注定不可持续。

国有大行撤得干干净净

名单制管理一出来,国有大行退出的信号就已经很明确了。今年4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新规里,白纸黑字要求银行总行必须对合作的网贷平台和增信机构搞“名单制管理”,而且名单得在官网和App上公开。10月1日之后如果没公布名单,就等于彻底退出合作。从目前情况看,工农中建交和邮储这六大行,基本已经悄无声息地撤出了网贷助贷市场。虽然没一家公开宣布“我们不干了”,但实际动作很诚实。国有大行主动业务收缩,大行过去两年一直在压降网贷规模,比如工行早在2023年就大幅缩减了和高风险平台的合作。至于唯一一家有直销银行牌照的大行,扛着子公司不盈利甚至生存危机的压力也绝对不碰网贷,可见国有大行的坚守和底线。监管也重点盯着大行,采用罚单倒逼整改,今年上半年六大行光信贷违规罚单就吃了115张,其中“贷后管理不到位”“贷款审查不严”成了重灾区,逼得它们加速清理网贷业务。的确国有大行自营也做好的好,大行现在更倾向基于自家手机银行等自有电子渠道做消费贷,虽然赚的少点,但也安心,对外部平台基本“只还不借”。

为什么大行撤得这么坚决? 说白了,它们钱多、用户广,万一在网贷上踩个大雷,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现在退得早,等于提前拆了颗炸弹。

平台玩花样,中小银行恐成“接盘侠”

监管的网贷新规里面核心就是压降网贷的利率,虽然监管想压利率的初衷是好的,但现实很骨感,24%的利率红线下,不少平台根本活不下去。

为啥非做24%+不可?那就是不良率撑不住,网贷的客户多是征信“次级”人群,坏账率普遍超过15%。如果利率压到24%以下,扣除资金成本、运营和获客费用,平台是真要亏钱的。一切擦边球花样都是为了生存,比如之前的“双融担”模式,把一笔贷款拆成两份合同,一份是银行24%以内的“正规军”,另一份是担保公司收的“咨询费”,实际利率轻松突破30%。还有些平台搞权益商城捆绑销售,买会员才给贷款,变相抬利率。网贷平台也不想违规啊,但现实就是不违规就活不下去。

谁在冒险接盘?大行撤了,但部分中小城商行、农商行反而冲进来接盘。为啥?它们零售业务弱,想靠高息贷款冲规模,而且资金报价开到7.5%,利润看着挺诱人。但这种玩法风险极高,目前各个平台的资金链都紧绷,还在做高利率网贷的中小助贷机构,资金量只剩去年底的60%左右。如果更多银行退出,击鼓传花直接嗝屁,平台可能直接断血。最主要是定价倒挂风险,某助贷机构算过账,安全目前的不良率,盈亏平衡点就得30%以上。万一不良再跳升,利率降下来是放一笔亏一笔。

一旦资产荒缓解(比如经济回暖、企业贷款需求起来),银行肯定优先把钱投向更安全的领域。这些高利率网贷没了新资金续命,坏账大概率会炸雷。现在的确银行自营的抵押贷和信用贷风险大量在暴露,但那些是看得见的,网贷一旦爆雷,最后接盘的银行,可能血本无归。

选合作方规模是铠甲,老板跑没跑路是底线

大行撤了,但网贷需求还在。区域性银行的确现在面临资产荒和不良率高的双重压力,不做网贷现在死,做了网贷至少还是未来死,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还想和平台合作,重点盯紧两条硬标准。

第一条硬标准是规模生死线,头部平台如蚂蚁、微众,用户超亿级,风控系统和资金调配能力碾压小公司。哪怕遇到坏账潮,也有腾挪空间,小平台抗风险能力极弱。中部助贷机构,如果因合作银行撤资,三个月内业务缩水70%,估计就直接裁员关停了,银行的原来预期的固定收益就是固定不良了。

第二条硬标准是老板人在哪,这比财报更重要。实控人跑海外=高风险信号,不要看每年披露多少盈利多少收入,甚至买楼买地的,这种故事在房地产领域发生的还少么?如果实际控制人都在国外的,又是干的金融的事儿,他想干啥,猜都不用猜。建议还是要有第三方介入定期信息披露,比如各地互金协会,平台实控人是谁,在哪里?如果变更必须48小时内公开。如果连这都做不到,老板在国外躲着永远不回来的,建议直接拉黑。

国有大行全身而退,网贷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确实降级了。但对中小银行来说,真正的压力测试可能还在后头,高利率资产是泡沫,24%+贷款就像带刺的玫瑰,看着香,扎一手血。一旦资金退潮,坏账浮出水面,区域性银行的拨备和资本金能否扛住?看清平台规模、盯死老板动向,或许是小银行少踩坑的最后防线。(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2

标签:财经   银行   平台   利率   资金   风险   规模   业务   贷款   不良   老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