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连日报】
真 / 知 / 引 / 导 / 生 / 活

|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孟清 |
期中考成绩揭晓,家长会陆续召开,成绩单上的数字定格了阶段性的学习成果。有的家长因孩子的进步而欢欣,有的家长因孩子的失利而怅然。看了娃的期中考成绩,你还淡定吗?娃的成绩单是否成了家庭情绪的晴雨表?
近日,在我市初中和高中组织的家长会上,记者听到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反复强调:考试不是学习的“终点站”,而是照亮成长之路的“指示灯”。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分数的高低起伏,而是考试后沉下心来的反思、主动求变的调整,以及亲子间的温暖陪伴。
初中
适应期的阵痛与习惯之战
考试过后,不仅家长有情绪上的波动,孩子也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首先应该保持情绪稳定,主动倾听孩子的想法,关照孩子的情绪。大连市第七十一中学校长柳宁宁说:“考试后孩子们的情绪无对错之分,如果是喜悦、自豪等‘绿灯情绪’,证明当前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不妨鼓励孩子带着这份肯定稳步前行;如果是失落、焦虑等‘黄灯情绪’,则更像是尽责的提醒者,警示着知识盲区、方法偏差或习惯漏洞,看似负面情绪,实则是成长路上的‘隐形导师’。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家长可以通过引导孩子倾诉、陪伴孩子做体育运动或亲近自然等方式进行疏解。”
对初一学生而言,期中考试是初中生涯的首次全面“体检”,帮忙摸清学习节奏与难度,找准在新集体中的位置,培养“不怕输”的心态;对初二学生来说,这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检验基础是否扎实、能否适应新增学科的挑战,学会调整情绪、克服困难;而对于初三的学生,这更像是中考前的演练,可以对照补齐备考的漏洞,考验应考心态与策略,积累“抗压经验”,让未来的考试更从容。柳宁宁介绍说,考试的核心意义是精准定位问题,就像一面镜子,照见阶段性的学习状况。考后的复盘尤为重要,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跳出“分数焦虑”,回顾一下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孩子一起思考存在的问题,比如复习是否全面?上课是否专注?发现了哪些知识盲点?有哪些值得坚持的好习惯?有哪些需要调整的地方?考场上在时间分配、答题策略上有何收获?当注意力从“得了多少分”转向“学会了什么”,便会发现丢分的题目是后续复习的方向,成功的经验是可复制的财富,成长的价值远比成绩单厚重。
高中
从升学焦虑到成长共识
对于高一学生的家长而言,初看成绩可能会比较吃惊,因为高中阶段的成绩不一定像初中阶段分数那么高。大连市第十二中学教科研处主任窦冬冬说,高中阶段成绩排名比分数重要。原因之一是试题难度较初中大,分数不一定那么高;原因之二是化学、生物、政治和地理学科是赋分学科,根据考生排名赋分,所以排名更值得关注。
窦冬冬建议:“对高一学生来说,这次期中考试的意义之一在于平衡选科与九科,优化学习资源。高一上学期处于‘九科全覆盖’的学习阶段,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关注各学科的学习感受和成绩表现,初步锁定选科方向。对于意向选考的科目,要作为‘优势学科’重点发力,不仅要保证课堂听懂,还要进行深度拓展;对于非意向选考的科目,不用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但要保证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免影响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
高中阶段培养深度学习的习惯非常重要,同时还要强化及时复习的能力。书写、阅读、作业、答疑、整理都要养成好的习惯,书写要工整,阅读要广泛,作业答疑要及时不拖沓,整理要分类。尤其是整理,很重要。高中阶段考点多,每一学科的知识都需要分门别类梳理整齐,可以在每一章节后手绘一张简易的思维导图,将零散的知识点贯穿成线,也可以紧盯错题,整理好错题本,还可以借助一些学习视频,比如化学实验,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有切身的感受。
窦冬冬说:“高一期中考试不仅是对孩子适应高中学习的阶段性检验,更是家长调整教育方向、优化支持方式的关键节点。家长不要纠结单次分数,要平衡选科与九科学习的侧重、培养深度学习能力、助力人生规划、塑造责任意识,再辅以清晰的家庭分工和坚实的后勤保障,这样才能真正为孩子的高中三年乃至长远发展赋能。希望家长制订具体的家庭教育计划,以科学的方式陪伴孩子稳步前行。高二是高中阶段的‘爬坡期’,课程难度大,成绩波动起伏很正常,家长要跳出成绩焦虑的误区,以共情沟通替代指责抱怨。注重自我关怀与压力管理,先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支持孩子。”



柳宁宁作《好规划成就好未来》家庭教育分享。宋克飞 摄
穿越分数迷雾
做孩子成长的合伙人
柳宁宁介绍说,作为孩子的“教育合伙人”,家长在考试后的态度与做法,直接影响孩子对考试的认知与后续学习状态。
首先要稳定情绪,做孩子的“定锚”。家长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家长的焦虑、失望会无形中传递给孩子,成为亲子沟通的屏障,尤其是初三、高三的孩子,过度“考试焦虑”只会让孩子更紧张。当家长对成绩不满时,请先按下“暂停键”,深呼吸平复情绪,多想想孩子的闪光点,或许成绩不理想,但孝顺懂事,或许不够聪慧,但踏实努力。家长跳出“分数执念”,成为孩子最坚实的依靠。
其次,共情倾听,做情绪的“容器”。每次考试过后,孩子最需要的不是道理说教,而是被理解接纳。孩子可能因失利而沮丧、羞愧、迷茫。此时,家长要放下自身焦虑,做孩子情绪的“容器”,耐心接住孩子的所有感受。积极归因,帮孩子建立信心,做孩子的“加油站”。家长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思维模式。若常说“你脑子笨”“不是学习的料”,孩子会形成固化思维,丧失信心;若引导“成长型归因”,将结果与努力、方法、时间管理挂钩,孩子会坚信“努力就能进步”,从而获得前行的动力。
一次考试的成败,只是人生旅途中的微小刻度。学习是场马拉松,期中考试只是“补给站”。家长要以平静接纳成绩,以温暖陪伴情绪,以科学方法引导成长,做孩子追梦路上最坚实的守护者,让孩子在爱与支持中从容前行。

编辑|李丹
校对 | 鲍绪伟
真 / 知 / 引 / 导 / 生 / 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更新时间:2025-11-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