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网络上讨论清朝和民族认同的话题越来越多。观点很极端,围绕“华夏文明是否有毒”,各种说法通行。有专家也有网红都参与进来了。不少自称有历史眼光的人,竟然忙着为侵略行为寻找合法性。说得好像中华几千年文脉本身就带着病?真有点稀奇。
大多数对近代中国落后原因的分析,其实早已流行。常见就是归罪清朝入关。南明快灭,华夏子民大量被杀,典籍焚毁,文字狱吃人。愚民政策好像一夜之间把社会智商拉到最低。这些事,写在正史,也写在地方志。清政权的强行整合确实跟民族性格的折断和扭曲有关系,包括对自我认知的崩塌。
但偏偏现在有人把话说反了。把华夏的落后归咎于“文明有毒”,像是生物学上的遗传劣势一样,就好像不被“先进”的外力清洗一遍,永远不会变好。把原本的压迫变成“解救”,顺手把自己的根往外扔。金庸、柏杨、袁腾飞、阎崇年等人,都有这种论调。有读过他们的书,能感受到其中对异族统治行为的合理化倾向。反过来,许多人也被这种叙述“感染”:民族必然要等“异族输血”才能新生?
其实,很多人现在看历史忍不住倒打一耙。明明是被侵略者践踏,但矛头却指向自己的文化传统。把自我否定当作进步,把原本的自卑当作自省。部分舆论甚至鼓吹“抛弃华夏文明才能活下去”。有没有道理?暂且不说,但这种逻辑已经打乱了民族记忆的排序。
回头看看,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在近代本就明显。那时候经济、科技话语权都在西方。中国变成文化弱势,说什么就是“落后”。很多知识分子的叙述,似乎在自动帮西方脑补“美好”:比如制度、“独立思考”、“工匠精神”,还有各种“长远规划”。把全部责任推给内部,好像外来的都是光明。
其实只要把角色稍微调换一下,味道就变了。被骂宋朝卖国的其实正变成了“公知”。宋朝换成了中国,异族换成西方。逻辑一模一样,都是被外来力量裹挟后,内部自我否定。某种心理机制:被征服久了,习惯性地去美化征服者,为他们行为找各种理由,认为自己被奴役是理所应当。少数派变成大声喊话。
这样的心理不止中国有。日本战后也经历过“自我否定”潮流。满遗、亲日,都属于这类逆民族主义思潮。在互联网平台能看到不少自嘲言论。甚至有学者说中国人劣根性,“要和外国人杂交”。这种论调从厘头到脚底都透着自卑。
有趣的是,这类观点逐渐渗透进教育体系,从娃娃抓起。语文课本里,“外国人”的形象一贯光洁优秀,“中国人”则小气斤斤。细读下来会让孩子觉得自家不如别人。偶尔听学校讲座名师会说“读书是为了杂交”,更让听众一愣。不过,有数据显示青少年对民族自豪感的认同率甚至不达60%(出处见中国社会科学院2023调研报告),教材影响不容忽视。
复旦教授陈平的“杂交论”也出过圈。说中国女性要靠“和亲”把外来优秀基因引进来,还主动吸引外来人才。这个逻辑拼接很奇怪,但部分受众还真觉得“哪怕民族消亡,也能换来进步”。所以说,有时候自我否定太深,连最基本的文化底线都能不断放低。
当自我否定达到极致,吹捧异族侵略者甚至成为“时髦”。许多所谓亲日分子公开示范。有人开着“731部队”标识的车在街头晃,有人在公祭日穿日本国旗示威,不少媒体和学界人士也跟着作势。有人鼓吹融合,认为抗战阻碍了吸收“良好基因”。他们觉得日本侵略中国是“解救”,大规模杀戮只是“代价”。所以能理直气壮地为日军做宣传。
当然不是每一位同道都这么极端。有的人喜欢“清朝是正统王朝”,只要谁征服了中国谁就是中国。有些人更宽容,谁打进来都准备一视同仁。遇到侵略,就不会反抗。背后逻辑其实很简单,就是“反抗没用,不如接受现实”。
这类观点在近代史里反复出现。真正让民族性格被架空,不是被打败,而是“主动找理由”。历史教育也是一样。如果一味歌颂鞑清,把外来政权视作最正统,那遇到异族再来,百姓到底是反抗还是直接投靠?吴三桂、施琅、文天祥、岳飞,不同选择,分野巨大。
纪念“汉奸尚可喜”,就是在鼓励投降主义嘛。这是不是在告诉大家——只要局势变化,立场可以灵活变动?同样地,历史观、价值观、世界观,选择不同,结果也不相同。中国的历史观如今被外来影响严重搅乱,连“敌我”概念都模糊。
但也有人并不认同这种逆向思维。有人觉得民族意识就是死守底线,不能靠自卑自救。可是,面对现实,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有人两个观点相互矛盾,也有人在同件事上反复摇摆。比如此刻,有自信者高呼要努力振兴民族,也有自我否定派认为全盘西化才是唯一出路。网络舆论场更是乱成一团,几乎没有共识。
事实是,历史教育要么强化民族意识,要么破坏认同。前者未必有用,后者肯定伤害深远。教育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要让教材精准反映民族自信,难度极高。很多专家建议“增设民族认知课程”,不过实际落实又遇瓶颈。网上呼吁加强主旋律宣传,现实里学生并不买账。“你给我讲民族自豪,我感受不到有意义”,有人这样吐槽。
近年,有学者用大数据跟踪“逆民族主义”话题。中国互联网舆情监测显示,亲异族、反自我言论在青壮年群体中的占比逐年上升。2020年后尤其明显,逆向言论增长了20%以上。有时候细读这些言论,会发现并无深刻逻辑支撑,更多是一种跟风。有学者认为:这跟社会心理压力、成功焦虑、群体认同感缺乏直接相关,也跟过度使用“西方模板”形成的从众心理有关。
但,另一面,有种声音始终没消失。坚持中国文化坚韧、底蕴深厚,所谓“落后”是历史周期性波动。有人从儒家、道家、民间知识体系寻找民族自矿。虽然这些声音经常被冲击,也依然存在于主流教育系统。两种对立观点,讲到头还是个“信仰选择”。你到底信谁?
历史事件永远不会只有一种解释,清朝入关也并非只有“毁灭”或“拯救”两种极端结果。但跟教育、社会认知、民族自信,始终纠缠不清,变化也只在不断摇摆之间。每个人的选择都写进了教科书也藏在言论里,有时甚至谁也无法说清自己到底认同哪一方。
落后一定是文明自身有问题吗?清朝是不是民族灾难?逆民族主义为何还在流传?每一个答案都有人举证,也有人反对。现实里,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结论。有人怀疑异族真的带来什么好处,有人始终追求民族本色。或许,最后决定权还是落在所有人的共同选择里面,每一条路都在尝试方向。
更新时间:2025-09-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