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4年破土动工到2006年主体完工。
三峡大坝,这项总投资高达2500亿元的超级水利工程,曾一度成为争议的焦点。
有人称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有人却质疑其生态代价是否值得。
转眼已过去二十余年,这座横亘于长江之上的巨坝,不仅守住了长江的汛期防线,也成为中国水电版图上最重要的一颗栋梁。
那么问题来了:如今20年过去了,三峡大坝回本了吗?
电网
三峡大坝的建设,并不是一件拍脑袋就能决定的事。
从上世纪80年代初项目立项开始,到正式开工建设,足足讨论了二十多年。
这期间,来自国内外的质疑声从未停过。
1930年,著名工程师罗兴邦,就曾在《长江治理疾书》中严厉警告。
用其书中话来讲,三峡大坝就是“大江寸土尺金,用往无存处沧海,使尽财力人力,一旦灾来百年无术”,潜台词就是百害而无一利。
他甚至用“邪巢”来形容开发三峡地区的建议,担忧其代价远超想象。
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来自联合国及国际环保组织的声音更加强烈,助力进一步增加。
三峡大坝
不仅外部阻力大,国内专家意见也并不统一。
有9位水利工程专家联名反对,他们担心工程建设可能导致长江中下游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甚至引发大面积地质灾害。
要知道,彼时的中国,尚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初期。
GDP不足如今的一个零头,拿出2500亿元做一项超级工程,无异于在“国本”上下注。
然而,就在所有人还在忧心忡忡的时候,国家拍板了:干!
于是,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动工。
等到了2006年主坝完成,2008年全部发电机组运行,至2012年全面投产。
站在今天回望,当初的“风险账”,并非盲目冒进,而是一次背水一战的国家级战略选择。
三峡大坝
要问三峡最直接的收益是什么?毫无疑问是电。
据公开信息显示,三峡电站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共安装了32台70万千瓦的水轮机组,外加两台5万千瓦的小机组。
至于年均发电量,一般稳定在1000亿千瓦时左右。
2020年的时候曾突破到1118亿千瓦时,相当于为全国提供了1/20的用电量。
收入方面,按照上网电价平均每度0.25元计算,三峡每年电费收入约250亿至300亿元。
2020年9月,三峡大坝曾实现满负荷发电,单月发电量破百亿度。
换算下来,平均每天收入近1亿元。
要知道,这不是理想状态下的估算,而是实打实的数据。
因此,仅电费这一块,实际上就已经包住了成本。
河坝
从2003年首批机组并网发电至今,累计发电量早已超过1.6万亿千瓦时,总收益突破4000亿元,直接覆盖了当初的2500亿元投资。
再算上二十年间维护、升级、运营等成本,净收益依旧可观。
而且,这还仅仅是从“电”这一个维度来看的账本。
1998年大洪水,让全中国都见识了长江汛期的威力,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600亿元,相当于0.6座三峡大坝。
而三峡建成后,多次关键时刻发挥“拦洪神器”的作用,最典型的是2020年夏季的长江洪峰。
那年,三峡大坝调蓄库容释放防洪能力,拦蓄洪峰流量达7.5万立方米/秒,成功避免了武汉、南京等城市的水患。
根据水利部评估,三峡工程每年平均能减少数百亿元的洪灾损失,至今已累计防洪效益超千亿元。
除了大城市,三峡的防洪保障更保护了无数乡村农田与基础设施,确保沿江1.5亿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峡大坝
这样的效益,无法用单纯的货币衡量,但对国家来说意义重大。
没有三峡以前,长江的航运就像一条“季节河”。
水位时高时低,航运路线不稳定。
货船常因水位过低而搁浅,运输成本高、时间长。
但三峡建成之后,通过船闸系统和水位调节,长江干线实现全年通航,万吨级船舶可从重庆一路通江达海,直抵上海。
2023年,三峡枢纽航运量达1.72亿吨,打破历史记录。
重庆港甚至超过纽约港,成为全球内河港口流量领先者。
除此之外,大坝完工后,被打造为国家5A级景区,配套游览区、水电博物馆、观景平台等逐渐开放。
三峡大坝
仅2023年,游客数量就突破300万人,20年来累计接待游客超5000万。
每位游客人均消费按200元计算,一年旅游收入就能超过6亿元。
再加上周边餐饮、民宿、农家乐兴起,为当地百姓提供了新型就业与收入来源。
这是一笔“看不见的大账”,但实实在在让沿岸城市人气与财富双提升。
当年,中国是一个“缺油、少气、富煤”的国家。
水电可以说,是中国为数不多可规模化、持续性利用的清洁能源。
三峡大坝的建成,优化了电网布局,加强了华中、华东、华南电网之间的互联互通。
如今,三峡已成为了长江流域的一颗“心脏”,负责调节上下游之间的水位。
如果现在还有人问值不值,那笔者会回答他,这投的不只是钱,而是长江流域的根。
信源:金投网 2023年12月07日关于“回本并盈利了!投资近2500亿的三峡大坝,光电费每天就能赚1亿”的报道
信源截图
从是否值得到已经回本,三峡大坝用20余年的运营,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它不仅是一座坝,更是防洪的盾牌、清洁能源的引擎、航运经济的桥梁,也是中国基础设施能力跃升的象征。
如今,投资2500亿元早已不是争议焦点,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三峡在国家战略体系中越来越多的角色担当。
至于那些当年争议不断的声音,如今或许可以静下来,认真看一看这座“山河巨作”如何用实际行动兑现承诺,续写属于中国的水利奇迹。
更新时间:2025-07-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