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云南又冲上热搜了,4月24日,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圈和历史文化爱好者为之沸腾。滇池之滨,这座藏身小学地底的汉代郡治,何以强势出圈?因为我们在这儿挖出了“汉朝密钥”。
河泊所遗址究竟有多牛呢?它位于滇池东南岸的冲积平原,东倚关岭,西傍滇池,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核心区域约3平方公里。距离发现“滇王之印”的石寨山古墓群仅700米,是云南高原规模超大、跨越时期较长且文化内涵丰富的商周至汉晋时期大型中心聚落遗址。
此刻,滇池东南岸时空折叠,“滇国相印”“益州太守章”等1900余枚封泥构建出权力的坐标系,5万枚简牍组成了行政档案库,“益州”铭文瓦当和18万平方米城址勾勒出一个立体的空间。这就是一套活生生的“云南汉代工作图谱”,换句话说,汉代“公务员”要“打卡”吗?滇王和郡守的办公室是不是在两隔壁?当时语文课上《论语》怎么教?等等这些问题,在这里都有了答案。
当古滇国的螺蛳壳堆成小山,益州郡的简牍正静静诉说着汉吏治滇的文明密码。快递单、判决书、户口本、矿产表样样都有。18万平方米的城址内,环壕、道路、水井、建筑基址等重要遗迹,既与遗址所在区域河网密布的聚落生态息息相关,也体现了滇中地区古代先民因地制宜的城市营建理念。现在凭着遗址出土的内容,如果你穿越了马上就能适应生活。
河泊所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意义非同小可。它实证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简牍与封泥证实西汉在云南建立了完整的郡县体系,“郡、县、乡、里”行政层级记载得一清二楚,“滇王治理”与“郡守治理”并行模式充分展现了汉代“羁縻政策”的高度灵活性,为我们研究古代边疆治理提供了珍贵的典型案例。
从1956年石寨山“滇王之印”出土,到河泊所“滇国相印”封泥现世,经过68年的考古接力,司马迁笔下的西南边郡终于展现在我们眼前。当我们通过简牍了解古滇国在“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地位,我们也能从中看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源。
当我们在简牍上读到汉代税吏记录的“昆明铁矿产量”,触摸的不仅是2000年前的文字,更是中华民族开拓融合的壮阔史诗。河泊所遗址用考古实证告诉我们:真正的“多元一体”,从不是文明吞并,而是黄河与滇池的水纹,在历史长河中绘就同一幅锦绣。
文案:牟燕红 赵家琦
出镜:周鑫
拍摄:段孝钊 赵家琦
剪辑:夏欣瞳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