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刚把精力转向稀土,中国在第二个产业“卡了西方脖子”

当全球的分析师和智库还在费力地绘制稀土供应链地图,试图弄清楚下一次贸易摩擦的焦点时,一场更深刻的变革早已悄然发生。

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绿氢成了当仁不让的明星,所有人都以为这就是下一个故事的主角。

中美之间的贸易紧张稍有缓和,西方的观察家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扫描地平线,寻找中国下一个可能形成“卡脖子”优势的产业。

彭博社和《前景》杂志连篇累牍地警告,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主导地位已经构成了显而易见的风险。

这其中,《外交政策》杂志把聚光灯直接打在了绿氢身上,将其捧为地缘经济竞争的新前沿。

毕竟,这种被誉为“终极清洁能源”的东西,听起来就像是未来的石油,谁掌握了它,谁就掌握了未来。

但这种看法,其实是看错了靶子,如果把绿氢比作面包,那真正的战场,是决定面包产量和价格的烤箱——电解槽。

这场关乎未来能源格局的竞赛,早已不是稀土式的资源控制游戏,而是赤裸裸的工业制造体系的全面对决...

两条赛道,一场豪赌

全球的电解槽竞争,其实早就分成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跑道”,一条是老牌稳定、技术成熟的碱性(ALK)电解槽路线,主打“便宜、好用、能量大”。

另一条则是更高端、更具潜力的质子交换膜(PEM)路线,主打“效率高、反应快、未来潜力大”。

这就像燃油车和电动车的区别——一个注重实用,一个押注未来,中国的选择非常聪明,我们没有一上来就追求最“炫”的PEM路线,而是先在ALK这条成熟赛道上拼命冲刺。

凭借国内庞大的制造体系和完整的产业链,中国企业用工业化的方式“堆”出了全球领先地位。

结果就是——同样的设备,中国能造到欧洲成本的四分之一!全球市场上一台电解槽里,很可能就有一半来自中国。

这个优势是有数据支撑的:中国现在掌握着全球60%的电解槽产能,基本成了绿氢设备的主力军。

更夸张的是,在中国推动下,绿氢的生产成本从2021年的每公斤35元,已经降到今年的18元,这背后不仅是规模效应,更是一整套国家级的系统工程。

当然,西方国家也不是完全没优势,过去十几年,PEM技术几乎被美、德、日三国垄断,2005到2020年间,他们拿下了全球65%以上的相关专利,尤其在关键零部件上占据主导。

可风向变了——2022年起,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氢技术专利最多的国家,在制氢环节的创新数量远超美欧。

而且,中国已经放话,到2035年要建立一条完全自主的PEM产业链,更关键的是,他们不只是喊口号。

在内蒙古华电包头的达茂旗项目里,已经能看到碱性和PEM技术“混搭”的新方案。这说明中国不但在成熟技术上领先,还在未来技术上展开实打实的追赶。

电解槽凭啥卖成白菜价

很多人都纳闷:中国怎么能把这种高科技设备做到像卖白菜一样便宜?

其实秘诀就在于“系统性胜利”——也就是把整个产业链,从能源到制造再到应用,全都打通。

先从最上游说起,中国西北地区的风光电基地是绿氢的“血液来源”,那里风大、阳光足、电价低,发出来的电每千瓦时成本不到0.15元。

电价便宜到这种程度,制氢的第一步就赢在了起跑线,再往后则是中游制造的环节。

国家的产业战略要求“关键环节必须自给”,所以中国从电极材料、催化剂到膜电极、双极板,一步步突破了国外封锁。

到今年底,关键部件的国产化率已经超过50%。有了自主供应,价格自然往下掉,两年前,一标方电解槽还要卖8000块,如今只要2800块。成本像坐滑梯一样下跌,国外厂商根本跟不动。

接着看下游的应用市场,中国是唯一一个已经形成“制—储—输—用”全链条的国家,绿氢不仅能用来炼钢、炼化,还能直接供给交通系统。

目前全国已有三万多辆氢燃料电池车在跑,包括重卡、公交车等,还有近500座加氢站在运营,全球第一。

鞍钢、宝武都在推进氢冶金试验,中石化更是在新疆和内蒙古建起了大型绿氢化工基地。

这三股力量——廉价绿电、国产产业链、庞大市场——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成本黑洞”。

一旦这种正向循环跑起来,成本会持续下滑,竞争对手想追都追不上,这不是简单的“便宜货”逻辑,而是一整套系统性产业竞争的胜利。

牌桌上的三家,心思各不同

现在全球电解槽产业的牌桌上,有三大主角:中国、欧洲、美国。他们的路线完全不同:中国在加速扩张,欧洲在被动防守,美国则陷入政策摇摆。

中国的策略是最稳、最有规划的,一方面用政策扶持核心企业搞技术攻关,另一方面用庞大的内需来养市场。

目标不只是自给自足,还要向外输出标准和设备,掌控整个亚洲的氢能产业链。

比如,远景能源和日本丸红签的绿氨出口项目,就是中国“向外走”的信号:不仅要做制造者,还要当规则制定者。

欧洲这边就显得焦虑又被动,面对成本劣势,他们的应对方式非常直接——设限,欧盟氢能银行规定,接受补贴的项目,最多25%的电解槽可以来自中国。

看似在“保护本土产业”,其实是没办法的无奈之举,和之前稀土、光伏领域一样,欧洲明白这不是价格战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场生死攸关的产业防御战。

美国的状况最复杂也最矛盾,拜登政府时期曾大力发展绿氢产业,投入数十亿美元建立区域氢能中心,还通过《通胀削减法案》给予补贴。

但特朗普上台后,一切全停,他上任第一天就退出《巴黎协定》,还叫停了用于氢能项目的联邦资金,结果,原本刚起步的氢能产业被硬生生“急刹车”。

最典型的例子是德州的Infinium公司,他们想做电燃料项目,却发现只能买本土厂商的电解槽,价格是中国的四倍。

美国的企业和分析师都在无奈地等着——等到2028年,希望民主党能回来,政策能“翻盘”。

这一场全球能源新赛道的博弈,正在以截然不同的国家节奏展开,有人在加速建生态,有人在筑墙,有人则在自断前程,胜负,也许已经在产业链的速度差里写下了答案。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标签:财经   稀土   中国   脖子   精力   产业   电解槽   产业链   全球   欧洲   成本   美国   未来   项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