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巨镜
以上,我们用很长的篇幅捋了一遍,何以至此,以及现在的情况。
一切都是明牌,一切都是阳谋。
今年是广场协议签订的 40 周年,未来我还会做相关的节目。明年是美国建国 250 周年。至少对一个代际来说,这些都是足够漫长的时间了。
历史不会重复,是因为时代在变化,技术革命在更新。
但历史自然成韵,是因为人性作为一个最稳定的变量,始终在重复。
所以,无论我们看到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都会像它过去多次发生过的那样,出于相似的原因,以相似的方式,再次出现。
那么,站在这面历史的巨镜之下,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我想引用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结尾的一段让人头皮发麻的感慨,
「很多人问,为什么看历史;很多人回答,以史为鉴。现在我来告诉你,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
因为我发现,其实历史没有变化,技术变了,衣服变了,饮食变了,这都是外壳,里面什么都没变化,还是几千年前那一套,转来转去,该犯的错误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再过一千年,还是会死。
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弱点。
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顺便说下,能超越历史的人,还是有的,我们管这种人,叫做圣人。
以上的话,能看懂的,就看懂了,没看懂的,就当是说疯话。
最后,说说我自己的想法:
因为看的历史比较多,所以我这个人比较有历史感,当然,这是文明的说法。粗点儿讲,就是悲观。这并非开玩笑,我本人虽然经常幽默幽默,但对很多事情都很悲观,因为我经常看历史(就好比很多人看电视剧一样),不同的是,我看到的那些古文中,只有悲剧结局,无一例外。
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我而言,只有几页,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怂了。王朝也是如此。真没意思,没意思透了。
但我坚持幽默,是因为我明白,无论这个世界有多绝望,你自己都要充满希望。
人生并非如某些人所说,很短暂,事实上,有时候,它很漫长,特别是对苦难中的人,漫长得想死。
但我坚持,无论有多绝望,无论有多悲哀,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对自己说:这个世界很好、很强大。
这句话,不是在满怀希望光明时说的。要在很绝望、很无助、很痛苦、很迷茫的时候,说这句话。
要坚信,你是一个勇敢的人。因为你还活着,活着,就要继续前进。
彩蛋
我猜一定会有人留言说:
诶,徐高老师对达里奥大债务周期的批评,看了吗?
看了看了,能不看嘛。
兼听则明,徐高老师的那篇批评文章推荐大家去看。
这里我大概总结一下徐老师认为达里奥错在哪了?
第一,国家是可以印钱还债的,只要印钱,通胀还控得住,问题就不大。
尤其如果一个国家还内需不足的话,消费本就不旺,通胀更不容易起来,印钱的约束本就不大。
第二,只要美元霸权秩序还在,美债就发得出去,其它各国捏着鼻子也得认购美债,甚至接受展期。
以上两点,都能让美债的还本付息保持可持续性。
但达里奥也没说短期马上要完啊!书里说了,短期指标可以说很健康,但长期风险很大。
「一个内需不足的国家,通胀难以起来,就算印钱,问题也不大」——这句话我认为没毛病,但怎么看,都像是在说中国,而不是美国。
贸易战2.0的范围无与伦比,既扰乱了全球分工和供应链体系,也必然会让国别间的总供需出现错位。
一个典型的对照组就是,贸易逆差国面临总供给跟不上总需求,通胀进一步加剧。
而贸易顺差国,短期出口肯定会受影响,加剧内部总需求不足的矛盾,面临通缩的压力。
这种总量和结构两个层面的双重失衡,08年至今的第四季和第五季美剧中,4轮QE所积累的货币和债务,就像一把干柴堆。
现在就有那个熊孩子没事儿就往里面扔一根刚熄灭的火柴。
其次,美国内需足不足,或者说,消费这驾马车对美国来说可不可以疲软,我认为见仁见智了。
然后美元秩序有没有裂痕?
产业空心化,川普2.0和关税政策,黄金的走势,国债的避险和保本功能,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金融市场上的美国例外论...
我刚刚说的这几个共识或者叙事,就没人心里犯嘀咕?
美元秩序裂痕是毫无疑问的。
但更重要的问题是,有没有到相变临界点?应该还没有。
第三,徐高老师认为达里奥讲宏观经济堪称一台无机的,可复现的,机械式的经济机器,这个世界观是错的。
这点我完全同意,我在节目最开头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我个人更认可经济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是有机的,会演化的,内部结构复杂,并会涌现出不同结果的复杂系统。
相关世界观,推荐大家去听面基的第114期,聊过不少。
但我认为,这本书不妨碍大家去读。
一个复杂系统具有高维特征,不能被直接观测和测度,经济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系统。
徐高老师在文章里也说,理解宏观经济的第一步是认识到自己对宏观经济的无知。
如果你想认识学习一个自己并不了解的事物,应该优先看什么样的学习资料呢?
我认为应该优先学习有框架和体系的,体系完整先于逻辑自洽和观点正误。
面对一个问题,只有先得到一个完整体系,你才能在体系里去定位问题,在充满细节的地图里认识问题。
而不是通过那些更易懂的、阻力更小的短逻辑的叙事、故事、局部完成自己的认知闭环。
这会让自己丧失太多的细节。
就像本期节目的第二部分,大债务周期的美剧一样,我提醒过大家,他只是一个骨架,以后你看到什么血肉,可以自己填进去。
那有没有比这本书更细致的框架呢?
有的!相关节目我也在筹备,可能时间会很长。
我想说的重点是,对于认识世界来说,体系完整先于逻辑自洽和观点正误。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体系,做了很多模式识别,提供了很多视角,给了很多指标,是值得学习的。
你得先有一个框架,才能去修正一个框架。
更新时间:2025-08-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