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童年里的红薯,是堵心的记忆。那时候,家家户户将红薯切片晒干,给孩子们当零食。我总嫌它太硬,嚼在嘴里像含着沙砾,咽下去时,胸口闷闷的,仿佛连呼吸都被它压着了三分。若非饿得慌,我是决计不肯碰它的。可偏偏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它成了我们躲不开的伴。看着别家孩子揣着薯干跑跳,我只觉得那硬邦邦的块垒,是生活磨人的见证。
直到许多年后,我在一位巧手的阿姨那里,见识了红薯的另一种命运。她将红薯煮熟,与雪白的米粉细细揉搓,那黏稠的面团在她指间翻转,竟成了软嘟嘟的小团子。它们躺在竹匾里,晒过几个日头,便脱胎换骨,成了香糯的零嘴。阿姨的手是魔术师的手——同样的红薯,她还能裹进饺子皮,炸成金黄的粉果;或搓成丸子,滚进肉汤里慢慢熬煮。那丸子吸饱了汤汁,软糯中带着鲜甜,入口是说不尽的温存。
我这才明白,从前厌它,或许是厌它被草草对待的宿命。当它只是充饥的物件,便只剩下干瘪与生硬;可若肯费心雕琢,它竟能生出这般千般滋味。阿姨笑着说:“日子就像这红薯,看你怎么过。”她农闲时乐意花工夫折腾这些,是因着心里有份从容。这份从容,让最普通的食材也焕发出光彩。
想起古人将腊八粥比作“小型的农业展览会”,那红薯在粥里,何尝不是一种朴素的展览?它不争不抢,却以自己的方式,甜了无数个清寒的晨昏。
如今,我再吃红薯,总会想起阿姨那双灵巧的手。她让我懂得,寻常食物里,也藏着生活的诗。所谓诗情画意,未必在远方,或许就在这对手中食材的珍重里,在这化平凡为神奇的耐心间。愿你我都能拥有这般点石成金的心境,让每一个寻常日子,都浸润着温暖的香气。
更新时间:2025-11-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