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今日之善筑明日之暖:当代码注入乡情,他们用AI创新农村养老

重阳前夕

由应技大奉贤校区学生 张鲡沣

用低代码完成的 “舌苔检测”新功能

在“微牵挂”平台正式上线



“四团阿姨”朱永英

当天就给91岁的张奶奶安排上了

当阿姨把老人的舌苔照片上传系统

平台就能自动识别老人体质

及近期身体概况

并自动推送给老人的子女

及家庭医生等相关人员

作为一项参考数据

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今天,科技的光芒是否也能均匀地洒向社会的每个角落,尤其是那些被时代快车稍稍落在后面的乡村与长者?在奉贤,一个由 00后 大学生与 60后 基层志愿者组成的团队共同书写的答案,正随着秋日的暖阳,照进田间地头的农家门。重阳佳节,让我们聚焦这支志愿者团队背后的故事,看他们如何用一行行代码,走出一条“人情+科技”的新路,让乡村养老的服务模式,发生一场质的改变。


从实验室到田埂边:一群“编程青年”的温暖初心



周五的下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园内,几名学生上完一周的最后一节课后,来到了同一个地方——数字技术赋能创新创业实验室。在这个地方,怀着同一个理想的他们正在为一个名叫“微牵挂”的数字平台赋能。



今年大三的刘志鹏参与了“防老人走失”模块的低代码编程,机械专业的他原本不敢想象自己能独立完成一个模块的设计,在老师的带领下,“不可能的任务”也完成了。而刚上大一的雷明朗由于高考后奶奶突发脑溢血未能及时救护一直深深自责,智能制造专业的他很快就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套“养老监护+健康管理”的智能系统,他希望在这个实验室能找到实现这个想法的突破口。



右为谢文轶

实验室的指导老师谢文轶是上海奉贤区一点公益发展中心的负责人,长期从事计算机编程相关工作的他,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技术服务慈善”的想法,“微牵挂”,正是他一手创立。 故事的起点,始于一份来自上海田埂的技术慈善探索样本与未来蓝图。



谢文轶出生在奉城镇,对家乡的田埂有着深深眷恋。“AI时代已经来临,我希望自己的专长能够让更多田埂上的老人受益,这便是我的初衷。”如何实现?早在2018年,谢文轶就带领着两名实习生,开始了公益服务数字化转型的社会实践创新。随后的几年,团队多次深入四团镇各个村进行田野调查。他们发现,村里活跃着一群被称为“四团阿姨”的“小老人”,她们平均年龄在58岁,尚 有精力和热情,她们和独居的“老老人”离得近、呼得应,是目前乡村养老中一股可贵的力量, 但是困境在于缺乏高效的工具进行连接和调度。



腾讯微搭低代码知识卡片

一群“00后”大学生没有将目光仅仅停留在炫酷的技术竞赛或商业项目上,而是选择了一个更具挑战性的课题—— 如何用自己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解决乡村养老的现实痛点。



一个轻量级的小程序平台——“微牵挂”就此诞生,这个小小的平台将独居老人、社区干部、家庭医生、家属以及志愿者汇集到一起,它的核心不是技术的高深,而是极致的简便与人性化。为了一个适合老人观看的字体大小和界面对比度,他们反复调试;为了让语音录入功能在田间地头也能清晰稳定,他们优化了一遍又一遍的降噪算法。



2023年,上海奉贤区一点公益发展中心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合作成立了数字技术赋能实验室,进行了技术的迭代,让公益服务变得更加便捷,服务的内容也丰富起来。这正是实验室 “大思政学习+大职业教育+大社会工作”理念 的践行。


跨代协作:“60后”与“00后”的数字交响

在奉贤东部的四团镇,“四团阿姨”志愿者成了这道“数字桥梁”上最关键的守护者。



“四团阿姨 ” 上门做志愿服务

“一开始觉得使用手机小程序挺麻烦,我们也退休了,是‘小老人 ’ 了。”一位活跃的“四团阿姨”朱永英笑着说,“但用了才发现,真是太方便了!操作简单、字体也大,以前走访情况要靠脑子记,回来再整理,现在当场就弄好了。你看,我给张奶奶拍的照片,他远在外地的儿子马上就能看到,放心多了!”



大学生为老人制作的AI照片

每次“四团阿姨”给老人拍的照片,大学生们在后台看到后,会挑选一部分,为老人用AI技术修饰一下,或更换服装或更换背景,打印出来送给老人作为纪念。



老人家属手写的感谢信

除此之外,发现老人有轻微不适或特殊需求,也能通过平台快速标记、上报。2024年11月,志愿者陈鲜红上门探访时,发现91岁的张五妹血压异常升高。尽管老人坚称已服药,陈阿姨仍按流程上报信息。女儿收到提醒后,请她查看药盒,发现老人确实忘记服药。陈阿姨及时帮助服药,化解了危机。另一次,志愿者发现独居老人不在家,上报后其子立即收到通知。儿子及时赶回并找到母亲,原来她在老姐妹家包粽子。此事增进了母子情感,也让儿子更关心母亲日常,体现出数字技术带来的人文关怀。



谢文轶与“四团阿姨”沟通后台数据情况

这座“数字桥梁”带来的改变是双向的。对于老人而言,关怀变得“看得见,听得到”。子女或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平台,直观地看到志愿者的服务轨迹和老人的实时状态,这份“看得见”的踏实,是任何口头承诺都无法替代的。对于管理者而言,平台沉淀的数据成为了宝贵的财富。以往依赖“经验管理”的养老服务工作,开始走向“数据洞察”。系统可以自动分析老人血压的长期变化趋势,提前预警潜在的健康风险;可以根据服务数据,更科学地调配志愿者资源,让善意发挥最大效能。



大学生在四团镇调研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60后”的阿姨与“00后”的大学生完成了一场动人的“跨代协作”。青年志愿者负责后台技术支持与问题解答,阿姨们则在前线熟练应用。从电脑小白到操作能手,阿姨们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因为她们真切地感受到,科技是帮助她们把工作做得更好、将爱心传递更远的得力工具。


科技向善的理念之核:激活乡村原有的温度



“点亮AI向善之路,暖码赋能民生工程,智慧助老系统已经服务了奉贤区四团镇1600多名老人,服务次数超过12万次,未来我们希望将这套模式推广到全区,乃至全市。”在日前奉贤迎龙村举行的“沪社精彩 乡约奉贤”沪上社会组织媒体开放日(奉贤专场)活动上,谢文轶向众多市媒记者介绍了团队研发的“信息共享•多方牵挂数字化平台”近年来的运行情况,他希望这个模式能够推广出去。

谢文轶对于“科技向善”有着深刻而冷静的思考。在他看来, 技术成功的标志,从来不是它有多么先进,而是它能否无缝融入现有的社会结构,并激发出其中固有的善意。

“我们始终坚持一个理念:技术不是要取代人情,更不是要打破乡村原有的、充满温情的互助网络。”谢文轶强调,“恰恰相反,我们的目标是‘赋能’。科技应该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力量的催化剂。”而现在平台所做的,正是 为阿姨们赋能,为子女们增信,为管理提效,最终让老人受益。



“一开始,我们和四团镇签署的协议中是服务90岁以上的老人,后来又扩大到了生病卧床的一些70岁以上老人。现在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服务模式。”上海是全国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这种人工智能赋能公益事业的基层创新实践,正是一次有益尝试。



同时,这一尝试也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注入了新动能,将青年的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深度对接,推动其创新构想落地生根,有力释放了蕴藏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创造潜能。 “‘AI慈善助老 ’ 作为新兴的交叉领域,正在迅速崛起。为此,区人社局也正积极构建从‘技能培训 ’‘ 实习实践 ’ 到‘专场招聘 ’ 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赋能青年在AI、大健康和银发经济等新赛道施展才华,为这片蓝海精准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 ” 区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朱虹表示。



记者手札

在奉贤的这场实践中,科技向善化作了最动人的模样:它是“00后青年学子 ” 从实验室走向田埂的脚步,是 “ 60后四团阿姨”掌握新技能后自豪的笑脸,也是远方子女手机上父母安好的照片。我们希望,这道数字化安全防线,成为子女尽孝的可靠伙伴;更期盼 今日搜集的数据成为未来更加智能生活的沃土, 用青春力量和科技之光,让邻里守望相助的美好传统,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让 “ 今日之善 ” 筑起“明日之暖 ”!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0

标签:科技   乡情   明日   农村   代码   今日   老人   奉贤   阿姨   志愿者   田埂   平台   技术   乡村   上海   数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