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店明明出品被骂、服务也被骂,社交平台上劝大家“避雷”的帖文一大堆,但它偏偏生意越做越火?——香港中环的九记牛腩,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这家店,最近因为网红秦翊洺拍片被阻、和店家起冲突,登上了新闻热搜。有人批评老板“服务态度恶劣”,有人指网红“扰乱秩序”,双方各执一词,但不管你撑边谁,最大赢家可能就是——九记自己。
为什么?因为越多人讨论,它就越多人排队。一边被骂服务差,一边却天天新客打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试着拆解一下。
第一,社交媒体时代的流量逻辑,已经跟过去完全不同。你开一间普通好吃的店,不一定有人注意;但你有争议,有传说,有“寸到飞起”的服务风格,反而容易出圈。这种“负面标签”会被转化成内容素材——你看,小红书上的标题都是:“试试传说中全港最黑脸的牛腩店!”、“被骂都要吃到的老字号!”说白了,吃饭不重要,拍到才重要,而“恶名在外”反而比“口碑平平”更能激发打卡欲望。
第二,其实很多人都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去香港中环,当然要去九记呀!”这是文化打卡式的消费,就像去巴黎要去卢浮宫,就算那天人多到看不到蒙娜丽莎,也不能说自己没来过。你来这里吃的,不是牛腩,而是一种身份感——“我来过,我吃过,我发过帖。”
第三,说句直白的,像九记这种地标性老店,是不愁客源的。它根本不靠回头客,靠的是源源不断的新客。哪怕你吃完发帖说:“唔好食,唔值这个价。”也有人留言说:“你唔识食,系你问题。”更何况,服务员“黑口黑面”,在某些人眼中,反而是种“香港老世气场”。你不欣赏,就当你“未够资格”。
这其实是一种商家“懒得讨好”的结构性优势。他们知道,争议不一定伤害品牌,反而可以帮品牌制造独特性。当“态度差”都成为一种人设时,你就很难打倒它。
所以,这种“又骂又红”的店,真正的生存之道,不在于是否好吃,而在于它有没有办法,把“负面体验”变成一种“值得讲出来的故事”。
你可能觉得不值,但你还是去了;你吃完可能会骂,但你还是拍照了;你回去可能不再光顾,但已经帮它宣传了。这,就是今天的消费现实。你以为你在吃牛腩?其实你在消费一种城市神话。
那你又怎么看?你会为了一间“被骂到飞起”的老店,甘愿排队打卡吗?留言说说你怎么看?
更新时间:2025-05-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