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3月的台北,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被捕的消息震动高层。
面对这位涉嫌“通共”的中将,同僚们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陈诚暗中周旋保全吴石妻子王碧奎,而周至柔却对吴石的求救置若罔闻。这背后,是蒋介石亲手划下的一道无人敢越的政治红线。
那个时候台湾街头,气氛有点说不出的怪,很多人说话都得掂量掂量,蒋介石部队刚过去,岛上一点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被当成跟对岸有关系,抓人好像成了每天都在发生的事,到处都紧绷着,吴石被蔡孝乾给说出来了,这消息根本捂不住,老蒋那边一听,自己最看重的一个中将,居然是“密使一号”,火气一下就上来了,直接下令抓人,死刑的条子也是他亲手批的,这事就这么定了,谁也别想改。
有人觉得陈诚那时候还是念旧情的,他跟吴石,都是保定军校的,一起打过仗,北伐那会儿交情就不浅,蒋介石也挺用他,让他当台湾省主席,地位不低,王碧奎那个事,陈诚其实动了心思,王碧奎本人跟案子关系不大,就是帮蔡孝乾的小姨子弄了个出境证,稀里糊涂卷进来的,“通共”的罪名没坐实,陈诚就拿照顾将领家属说事,连着三次给减刑,九年直接变成七个月,这么一来,既给了吴石一个面子,又没惹到老蒋,这个度把握得很好。
周至柔那头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他刚坐上参谋总长的位置,吴石的一些小动作他不是没察觉,档案里都写着,有人报告吴石在浴室里用电台,信号强到美军都能截获,吴石出事前还打过电话想找他帮忙,周至柔电话都没接,他心里门儿清,蒋介石是要拿这个案子立威,杀鸡儆猴,谁敢往枪口上撞,吴石身上搜出来的通行证,微型电台,证据确凿,这时候替他说话,不就是跟“总裁”对着干嘛,谁会去冒这个险。
这两个人的选择,说白了就是权衡利弊,陈诚敢保王碧奎,是因为党内一直有照顾遗孀家眷的传统,卖个人情,天也塌不下来,周至柔是吴石的顶头上司,本身就有失察的责任,再往前凑,搞不好自己都得被扣个同伙的帽子,毛人凤的保密局正愁没机会扩大权力,谁多说一句话,都可能被卷进国防部和保密局的斗争里去,大家都不傻,能保住自己就不错了,没人会去赌这一把。
吴石的结局,没什么悬念,受了大刑,一只眼睛都看不见了,嘴还是很硬,最后在马场町,一枪就结束了,蒋介石的态度很明确,谁碰红线谁就完蛋,陈诚帮了王碧奎一把,外面都说他重情义,人缘更好了,周至柔明哲保身,可结果呢,还是天天被蒋介石怀疑,觉得他忠心不够,这事他自己心里也有数。
后来翻档案看,吴石走的那年,王碧奎在陈诚的帮忙下,九月份就放出来了,吴石在大陆的家人,身份问题一直解决不了,日子过得挺坎坷,那个时代就是这样,每个人都身不由己,怎么选都得自己扛着,吴石最后那首诗,“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也算是他的写照,活着的人想尽办法活下去,有信念的人就坚持自己的信念,什么叫历史,大概就是每个人都在那条线上,选择自己要走的路。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